|
|
|
|
2024-01-31 第05版:五版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引导民营企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
——来自陕西省“两会”上工商联的声音 |
作者:
■本报记者刘可通讯员陈立颖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2455 |
|
|
|
|
|
|
“当前,以人工智能、量子技术、人形机器人等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快速发展,全球生产力布局深度调整,创新格局加速重构,经济结构正在迭代重塑。陕西省委、省政府40条重点产业链发展提升迅猛有力,4个万亿级产业集群示范带动效果明显,尤其陕西省委在十四届五次全会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中强调‘要强化企业为主体的集成创新,鼓励领军科技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支持龙头企业实施大产线、大产品牵引工程’,进一步明确企业在新一轮产业变革里陕西集成创新中的核心地位。”陕西省人大常委会委员、省工商联主席马玉红向记者表示。 近日,陕西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和政协陕西省第十三届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在西安闭幕。陕西省两会期间,“汇聚全省之力强化企业为主体集成创新”“聚焦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等建议在工商界群体得到热议和强烈反响。 多措并举促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企业为主体的集成创新和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都与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工商联的工作息息相关。在陕西省政协工商联界别的讨论会议上,就如何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华工商时报记者采访了陕西省各地工商联负责人。 “我们近期建成了渭河5号大桥,连接西安创新港和咸阳高新区。两个原来相对独立的区域现在浑然成为一个整体,为下一步秦创原的科技成果转化提供非常便利的条件,而且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以西安交大牵头的‘一带一路’国际高校联盟也达成共识,将在咸阳高新区建设国际学院,把秦创原和高新区融为一体,用交大校长王树国的话来说,渭河将成为交大的一个校中河,将来这里会是一个科技资源高度密集的一个区域,更好孵化新质生产力。”咸阳市工商联主席杨军表示,民营经济在咸阳的经济总量占比已达到51%以上。 安康市工商联主席马倩介绍,安康市民营经济一直保持在60%以上,属于陕西省民营经济发展的第一梯队。“作为加工贸易产业的一个梯度转移城市,安康市共有700多家民营企业参与到毛绒玩具产业链条中,目前已经成为中国毛绒玩具产业新都。我们用5年做到了其他城市20年乃至30年才能做到的产业转移成绩,而且毛绒玩具产业对于乡村振兴起到了重要作用,已经成为安康城市发展的一张‘新名片’。”马倩说。 “我们连续两年建议地方党委政府将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纳入目标责任考核体系当中,今年希望更进一步,将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出台条例进行全省立法。”延安市副市长、市工商联主席刘涛介绍,“延安市将涉及营商环境的行业主管部门全部邀请到一起,由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现场问政’和打分,我们希望延安市这种统一评议和监督的经验,可以为陕西省出台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一些借鉴。” 商洛市的农业产业和乡村振兴紧紧相连,且从业者大都是民营企业。据商洛市工商联主席夏启宗介绍,“菌果药畜茶酒”是商洛市的农特产品,在这条产业链上,头部企业都是民营企业,如今“民企助力农特产品高质量发展”在商洛蔚然成风。“下一步,工商联的重点工作将梳理各级出台的助力民营经济发展相关政策,评估其执行效果及是否适合当地,精准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夏启宗说。 “以改革破冰的勇气”完善机制建设 记者了解到,陕西省2023年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2.18万家,新增高新技术企业7534家,新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40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455家、单项冠军企业35家、瞪羚(潜在)企业322家,新增A股上市科技企业7家。成绩可喜,但也面临产业转型升级迟缓、科技优势尚未完全转化为发展动能等问题。 马玉红认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尤其是民营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要从培育新质生产力入手,重点在机制建设上打破政策、技术、资源、市场等隐形壁垒,同时进一步强化企业在集成创新中的主体地位。 “本次人大议案中,我建议要完善机制建设,要加快大科学装置和秦创原未来产业创新聚集区、空天动力未来产业科技园区建设,发挥在陕国家重点实验室战略科技力量,加大源头性技术创新主体培育力度,建立‘科学家+企业家’的技术策源和成果转换协同攻关机制,推动科技成果‘沿途下蛋’,就地转换。同时,围绕陕西省光子、氢能、无人机、低空经济、商业航天等重点领域,积极探究有为政府、有效市场的深度协同,构建‘科学预见—前沿探索—创新赋能—投资孵化—产业落地—收益回报—迭代升级’的全链条产业孵化机制,支持未来产业从‘无中生有’到‘有中育优’。”马玉红建议,要“以改革破冰的勇气”来建立健全适应未来产业技术更迭和产业变革要求的制度规范,推进并联审批、项目管理、人才牵引、经费投入、成果评价、市场能效等全方位改革。 为新质生产力打破壁垒 记者会上了解到,2023年陕西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4000亿元、就地转换率同比提升近5个百分点,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同比增长37%,评审通过高新技术企业同比增长超过30%,科技创新氛围日渐浓厚。 “陕西省作为我们的国防工业重镇,相关产业和数据资源较为丰富,政策、科研、人才优势明显,在聚焦培育未来产业和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科技创新中,国防产业发展及数字化转型具备巨大潜力。”陕西省政协常委、省工商联副主席贺增林建议,加快推动陕西省国防产业发展及数字化转型,支持建设国防产业配套工业互联网,为企业参与国防科研生产变“被动配套”为“主动出击”;紧跟国家数字经济发展要求,支持新型算力建设,满足日益增长的国防数字化转型对算力、存储空间的需求;为推动语言服务产业的快速发展,建议设立省市区三级专项的语言服务基金;为推动数字健康医疗产业高质量发展,建设全省数字健康医疗大数据产业平台。 “前不久,陕西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洞察趋势,做到优势巩固与新质培育并进,在科技产业深刻变革中赢得先机’。聚焦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是新时代谱写陕西新篇、争做西部示范和中国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向”马玉红如是说。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