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上一版    下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24-01-31
2024-01-31 第03版:三版 【字体】大 |默认 |

传统文学“好酒”也需现代方式营销

作者: ■龙敏飞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1474

    日前,一场直播活动在文学界备受关注。《人民文学》主编施战军,作家梁晓声、蔡崇达做客“与辉同行”抖音直播间,与俞敏洪、董宇辉畅谈“我的文学之路”。这是《人民文学》杂志的直播首秀,也是直播间首次“全程只卖一份文学杂志”,创造了文学界与传播界的历史。这场直播活动累计观看人数895万,最高同时在线70多万人,获得上亿次点赞。据澎湃新闻报道,当晚8点至12点,《人民文学》2024年全年订阅在4个小时内卖出了8.26万套,99.2万册,成交金额1785万元。而24日零点过后,也依然有读者在陆续下单。
    当董宇辉与传统文学相遇,到底会碰撞出什么样的火花?公众一直都很关注。在万千直播间中,董宇辉的成名与众不同,他自带“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气质,他的很多“小作文”备受关注,成为网友们追捧的对象。这背后,文字的精彩、文化的底蕴、价值的共情等,都是重要因素。如今,当董宇辉与《人民文学》一同走进直播间,则上演了一出直播与文学双向奔赴的故事。当《人民文学》这一传统文学杂志4小时卖出1785万元,这背后固然有董宇辉的明星效应,但同样也有其他的现实成因。
    这是一次文学主动求新求变之举。《人民文学》不仅有75年的悠久历史,还有过非常高光的时刻:在1980年代,杂志的订阅量超过百万。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一些传统文学或多或少展现“高傲”的模样,这导致“订阅用户”越来越少,读者逐渐流失。如今,当《人民文学》的主编施战军和作家梁晓声、蔡崇达走进直播间,则意味着传统文学在主动求新求变,他们不再“高冷”,不再以“阳春白雪”自居,而是积极融入大众。如施战军所言,“对《人民文学》而言,这场直播是一次‘寻亲’”。而最终的直播成绩也证明一点,文学的读者还在,关键是如何去寻找、去遇见、去重逢。毕竟,在很多人的青春岁月里,都曾感受过文学的力量与恩惠,都曾有过生命被照亮的历程。
    这是一次传统文化引发共鸣之时。《人民文学》杂志此次的“破圈”,看似偶然,实则必然。因为,这是传统文化再次引发共鸣的写照。这些年,事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总能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出圈”。从动画片《长安三万里》意外掀起全民阅读唐诗的热潮,到一部《狂飙》让全民热读《孙子兵法》;从国画传世珍品《千里江山图》引发“故宫跑”到《中国诗词大会》掀起一波吟咏诗词的热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古典诗词、传统戏曲、古籍书画等内容不断从“小众”变为“大众”,打破特定的圈层,走向广阔的舞台,掀起了轰动效应。此次《人民文学》的出圈,亦走在这样的路上。
    这是一次传统与现代融合的探索。如今,直播带货不仅成为一种流行格式,更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但依然有人不喜欢、不认同这样的模式。但是,不管你对直播是何种态度,有一点是无法否认的,那就是:在互联网时代,“短平快”的直播就是最有商业价值营销模式之一。如今,各式各样的产品、商品琳琅满目,难免让人挑花了眼,所以很多产品都是“酒香也怕巷子深”,好的商品、好的内容,还需要匹配好的宣传、好的营销。《人民文学》作为传统文学杂志的标杆与旗帜,其“内核”完全站得住脚,但同样需要匹配董宇辉这样自带“文化气质”的主播,才能实现“强强联合”。此次尝试,是一次传统与现代融合的积极探索。
    董宇辉带货《人民文学》,不仅是直播与图书行业联手的缩影,也是读者重返慢阅读的良好契机。对于这次的“双向奔赴”,我们要看到董宇辉的个人魅力,但也要看到人们对阅读的热情从未远离,不管怎样,都让我们期待这是传统文学回归大众、在全社会营造良好读书氛围的一个起点吧!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北河沿大街95号
邮编:100006 电话:010-56317399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