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24-01-31 第03版:三版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春运结构性变化折射我国社会性变革 |
|
作者:
■余明辉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1495 |
|
|
|
|
|
|
春运,作为中国特有的大规模交通运输现象,历来是社会关注的焦点。每年春节前后,亿万民众踏上归乡之路,形成了人类历史上最为壮观的迁徙图景。然而,2024年的春运却呈现出了与往年不同的景象。据国新办新闻发布会的数据,今年春运从1月26日持续到3月5日,一共40天,传统营业性运输,包括铁路、公路、民航、水运客运出行人次预计大概是18亿人次,其余80%都将是自驾车出行。也就是说,总的90亿人次的流动中,有72亿人次属于自驾车出行。这一出行方式的结构性变化,也让自驾车出行创历史新高。 笔者以为,这个惊人变化的背后,不仅意味着交通运输方式的多元化,更反映出我国社会经济结构的深刻调整。 春运自驾车出行的大幅增加,背后是我国经济社会的多重变革。首先,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私家车已经从过去的奢侈品变成了许多家庭的日常交通工具。公安部统计显示,2022年全国机动车保有量达4.17亿辆,其中汽车3.19亿辆,机动车驾驶人达5.02亿人,其中汽车驾驶人4.64亿人,现在无疑更多。这意味着越来越多的家庭拥有私家车,从而使得自驾出行成为可能。 而自驾车增多的背后,也是我国公路网的进一步完善和发达。截至2022年底,我国公路通车的里程是535万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17.7万公里;在农村公路方面,已经实现了具备条件的乡镇和建制村全部通硬化路、通客车,目前则是进一步增多。 其次,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城市交通拥堵的加剧,许多城市居民选择在春节期间逃离“堵城”,自驾返乡或进行长途旅行。这一现象不仅缓解了城市交通压力,也带动了乡村经济的发展。许多乡村地区利用春运期间自驾游热的契机,推出特色旅游项目和产品,吸引了大量游客,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 当然,春运结构性变化的背后也隐藏着我国社会文化的深刻变革。春节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承载着浓厚的家国情怀和亲情纽带。过去,为了与家人团聚,许多人不得不选择长途跋涉、拥挤不堪的火车或长途客车。而如今,随着私家车的普及和道路网络的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自驾回家,既方便又快捷。这种出行方式的转变,不仅提高了人们的出行体验和生活质量,也体现了人们对家庭和亲情的重视和关爱。 但是,春运结构性变化也带来了一些挑战和问题。一方面,自驾出行虽然方便快捷,但也面临着交通安全、道路拥堵等风险和问题。随着自驾车人数的增加,道路交通安全问题愈发突出,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和有效应对。另一方面,春运期间道路拥堵现象加剧,尤其是高速公路和主要交通干线出现拥堵的概率大大增加。这不仅影响了人们的出行效率和生活质量,也对物流运输和经济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制约。 面对春运结构性变化带来的挑战和问题,政府和社会各界应共同努力,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政府应加强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和交通疏导工作,提高道路通行效率和服务水平;加大公共交通建设和运营力度,提高公共交通服务质量和覆盖范围,满足不同人群的出行需求。此外,还应加强春运期间的信息发布和宣传引导,及时发布路况信息、出行提示和安全警示等,引导人们合理安排出行时间和路线,避免拥堵和事故的发生。 春运发生结构性变化折射出我国社会的深刻变革。这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人们对美好生活追求的生动体现。面对这种变革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并存,我们更应积极作为,让春运这一人类历史上最为壮观的迁徙现象,更加安全、高效、便捷。同时,我们也应珍惜春运这一独特的文化和社会现象,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精神价值,让春运成为展示我国文明进步的重要窗口。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