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24-01-19 第04版:四版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数字化提高服务效率质量 人性化提供有温度的服务 |
消费金融激活消费市场新动能 |
|
作者:
■本报记者蒋元锐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2513 |
|
|
|
|
|
|
2023年,消费金融领域政策调整不断。从2023年年初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合理增加消费信贷”到年底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强调“加快发展消费金融”,以及央行表态积极支持消费金融公司、汽车金融公司等发行金融债券和信贷资产支持证券,《消费金融公司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发布等,消费金融成为热议的焦点。 从业人士认为,2023年消费金融市场不同寻常,迎来多重变化。ABS市场回暖,金融债发行重启,融资渠道多元化,新玩家入场,增资动作频频,高管更迭频繁,消费金融公司在新规的指引下不断探索和调整。 行业更加规范和健康 这些变化显示出中国消费金融市场正逐步走向成熟,并且在监管和市场环境的共同作用下,行业正在朝着更加规范和健康的方向发展。 “消费金融从中长期看将会有更大发展,前景看好。”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认为,2024年监管工作将会继续推进。随着宏观经济持续恢复,居民消费能力和意愿提高,促消费系列政策叠加发力,无论是商业银行还是消费金融公司,都应该适时把握机遇,为此做好充分的准备。 在宏观经济结构中,消费作为拉动增长的关键力量,其地位愈加凸显,而金融服务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也越来越重要。 董希淼认为,利用数字化手段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以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合规是基础,只有在确保业务合规性、安全性和稳健性的前提下,才能谋求长远发展。同时,要适度发展消费信贷产品,合理把握产品下沉的度,既要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又要防范风险。 “随着近年来消费金融市场业态的不断丰富及数字化进程的持续深入,一些互联网科技公司、视频内容平台、营销公司、贷款中介等非持牌公司同样介入了消费金融市场,且与C端用户的交互愈发频繁。”消费金融行业资深观察人士苏筱芮认为,目前政策主要是通过持牌金融机构的直接规范,间接促进对第三方机构的规范,但直接涉及到第三方机构的相关政策,尤其是第三方机构与用户交互时如何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方面仍有进一步完善空间。 数字化科技赋能金融服务 在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中,对消费金融机构来说,利用数字科技来服务社会各阶层和群体的金融需求,成为了一大机遇。 科技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面对小额、高频、分散且海量的客服需求,只有依靠技术才能提高效率。马上消费自成立以来,科技研发投入超过33亿元,建立了一套包含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多种前沿技术的数字化技术体系,实现了数据采集、存储、分析、应用到安全保障的全流程智能化管理。 与此同时,机遇背后也伴随着挑战:转化效率低、投入产出比不高、建设周期长以及获客成本高等问题一直困扰着消费金融机构。 去年6月,马上消费发布全国首个零售金融大模型——“天镜”大模型,大模型充当“大脑”,通过认知推理进行复杂任务拆解,并精密规划调用相应工具和模型。通过技术赋能,马上消费显著提升金融服务的效益和质量。基于大模型驱动的金融智能客服使客服团队效率提升了10倍,用户好评率提升了23%;通过精细资源管理优化技术,云平台CPU利用率提升到行业平均水平的4倍。 马上消费副总经理、首席信息官蒋宁介绍,零售金融面临效率低、投入产出比低以及建设周期长等问题。信息化、平台化和自动化是解决之道。然而,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是不可或缺的,纯人工智能难以完全替代人类服务。 “在新时代下,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非常重要的。”蒋宁认为,要打造“有温度的服务”,如果能够在对话中建立明确的逻辑关系,则可以实现更加人性化和有温度的服务。 寻找消费新机遇 消费金融与年轻人的关系密不可分,年轻群体是推动金融创新和市场增长的重要力量。 “目前,头部的金融机构都在积极拥抱大模型,来进一步提升风控的智能化水平,这是由业务发展的需求所驱动的。”中原消费金融副总经理邵航介绍,“中原消费金融产品设计中心注重关注年轻人的消费习惯和偏好,运用金融科技,拓宽应用场景,提升服务效率,加强风险控制,满足其合理、适度的金融需求。” 要深入了解年轻人的消费心理和行为模式,消费金融公司也要紧跟年轻人的喜好和趋势,从产品设计到服务方式,都应以年轻人的需求为核心。 “受限于样本积累速度,传统的风控建模面临样本不足无法有效迭代的问题,影响到业务的发展速度。”邵航介绍道,随着用户规模增大,客户的获客成本居高不下,同业竞争日益加剧,以往靠一张评分卡来完全解决问题的情况已经不存在。 邵航认为,从消费人群看,年轻消费者边际消费倾向较高,是消费的主力,也是消费金融产品的主要用户。年轻人喜欢线上购物,习惯使用手机理财和借贷,对金融产品便捷性、灵活度要求高。近几年,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金融科技深度应用,催化消费场景和金融产品加速融合,高效地满足了年轻群体小额、高频的金融服务需求。 “消费金融行业仍呈现出分化趋势,且头部机构的座次近年来持续洗牌。”苏筱芮认为,这一方面受到实力派巨头进入市场等影响,也与消费金融市场激烈的竞争环境有所关联,机构在消费金融市场竞争中仍不容懈怠,否则很容易被后来居上。伴随着消费金融相关的信息规范、消费者保护等政策不断完善,合规水平更为优质的头部公司相对来说将更具发展机遇,也将引领整个消费金融市场健康、可持续发展。 “消费金融在2024年应为提振消费提供更好的支持和服务。”董希淼建议,消费金融机构要实现高质量发展,一定要坚持合规底线。要做好风险防控,不能牺牲安全性和稳健性来换取增长速度;还要坚持“‘普’应适度,‘惠’无止境”的原则来发展消费金融。“普”应适度,即消费金融特别是消费信贷产品,一定要适度拓展,把合适产品通过合适的方式推介给合适的客户。 “消费金融的未来发展充满亮点。”苏筱芮认为,消费金融行业精细化的发展跟数字化转型的趋势愈发明显,在“AIGC+金融”深度融合的大背景下,预计消费金融公司将进一步探索运用科技等手段在前期做好授信工作,探索用自动化建模、智能审核等方式提升业务效率,持续挖掘数据在金融领域存在的价值潜力。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