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24-01-17 第08版:八版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丁玉萍:赤子之心奔共富之路 |
|
作者:
■本报记者张华钰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4237 |
|
|
|
|
|
|
山西省临汾古县钱家峪村种了一辈子地的段敦财没想到,在家门口就能种地上班两不误,每天多赚上百元。63岁的霍仙凤没想到,以前人人嫌弃的酸枣圪针树如今种满村外的沟沟壑壑,成为村集体致富的宝贝。70岁的张德荣更没想到,走了大半辈子的砂石黄泥小巷有朝一日会变成塔松林立、路灯铮亮的水泥大道。 站在一座书有“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金黄标语的赤红旗帜雕塑前,古县钱家峪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曹胜军自豪地说,村美景美人美的钱家峪,如今是我们三村五地有名的富裕村。 钱家峪村的名声可不止在三村五地流播。几年间,它被临汾市委宣传部授予“文化示范村”,被山西省司法厅、省民政厅授予“省级民主与法治示范村”,被山西省委授予“平安建设示范村”等诸多荣誉称号。而在6年前,仅有239户、人口不足千人的钱家峪还是一个省定贫困村,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留守村民除了耕种几亩玉米地,增产增收困难,集体经济几乎为零。 所有的改变,源于一家民营企业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不间断投入。 古县县委统战部部长崔艳时至今日依然能够清晰记忆起2021年12月9日接到的一通电话。一个急切的声音说,“我刚参加完市里‘万企兴万村’启动会,想先投100万,看看能继续给咱钱家峪村里做些什么事情。” 电话那头,是这一年2月在人民大会堂接受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表彰的山西玉和泰煤业有限公司原董事长丁玉萍。 “丁玉萍这个老大姐,古县人民太熟悉了。脱贫攻坚、架桥修路、捐资兴教、慈善公益,处处留有她浓墨重彩的身影。”崔艳说,全县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后,丁玉萍再次第一时间站在助力乡村振兴的前列,令人感动,更令人钦佩。 今天,山西玉和泰煤业有限公司的村企结对帮扶钱家峪村项目,是山西省工商联评选出的34家“万企兴万村”山西行动省级实验项目之一。 临汾市工商联主席解建国说,“当前临汾全市已有275家企业参与行动,实施兴村项目316个,涌现出了一批典型。譬如,在历年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农村农业高质量发展等已累计捐资8亿余元的丁玉萍身上闪耀着‘义利兼顾、以义为先’,真诚回报社会、切实履行社会责任的新时代企业家风采,钱家峪村项目也鼓舞和激励着更多民营企业主动担当作为,投身乡村振兴。” 倾力产业兴旺 壮大集体经济夯实乡村的富裕根基 临汾古县地处太岳革命老区,境内山脉连绵,沟壑纵横。 丁玉萍所成长的钱家峪村,散布在两道山梁上,全村900余口人尽管有7000多亩耕地,但大多分布在丘陵地带,村民长久以来一直以种植玉米等耐旱作物维持一家用度,收入微薄。 为改变乡亲几百年来靠天吃饭、增收困难的局面,早从脱贫攻坚开始,她一方面流转改造高标准农田2000多亩,一方面提出只要种植户敢在调产路上踏出第一步,再送一程,在调产奖补政策的基础上再为农户每亩地补助100元。几年的鼓励引导,钱家峪村逐渐实现了从单一的玉米种植到药材、小杂粮等多元化、高收益种植转变,农民尝到了实实在在的甜头。 农民增收了,但要实现富裕,必须有产业的支撑。“万企兴万村”行动启动后,丁玉萍把第一道目光投向了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建设,“只有村集体经济搞好了,农民的日子才有奔头,致富才有保障。” 2021年丁玉萍出资1000万元,为钱家峪村成立第一个集体经济项目——古县大丰收农业发展公司,并因地制宜在村东荒坡上建立起标准化仓库、粮食烘干塔、晾晒场以及加工车间,以保护价收购附近村民粮食作物。“仅此一个项目,就能吸纳劳动力110名,辐射带动附近乡村3200农户增收,为钱家峪村集体每年增收8万余元。”该公司总经理杨建印说。 但丁玉萍要做的,不只是让钱家峪村集体经济实现零的突破,更要走上从有到强的发展道路。 2022年,她再投100万元帮助钱家峪村发展酸枣树种植基地产业。正在育苗大棚忙碌的村民告诉记者,“现在酸枣市场价可高了,幼苗每株得3元,我们种完自家地抽空来这里打工,每天能多赚120元。”在这一产业辐射的吴家岭村,2023年在荒山荒坡上种了300亩酸枣试验地,该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崔章红说,现在家家户户都种酸枣,一亩能产300到500斤,每斤均价在10元左右,销路不愁,前景特别好。 建产业的同时,丁玉萍还着力拓展农业增值增效空间。针对当地农作物收割后秸秆无法高效利用的问题,她又出资在钱家峪村建设秸秆综合利用加工厂,“项目全部完工后,全县的玉米秆子子都不够用了。”曹胜军激动地说。 秸秆加工厂出产的饲料未来如何消化?丁玉萍也有布局。她在村南的荒沟里建设钱家峪村经济联合社养牛场。当前已完成投资600万的一期工程,养殖肉牛260头。 这些项目,均由丁玉萍出资,建成后无偿交给钱家峪村,持续放大村集体经济实力,强化造血功能。2022年,钱家峪村实现村集体收入30万元,去年预计可达50万元。 “丁总为社会捐款捐物不是一捐了之,而是一有时间就跑到现场指导,还指派专业人员参与每个环节跟踪服务,确保捐款捐物落到实处,确保项目工程质量万无一失,确保项目成效显著。”跟随丁玉萍20余年的山西玉和泰煤业有限公司总工张春保说。 倾心美丽乡村 推进宜居宜业 焕发村庄的生机活力 古县是“全国县级文明城市”,千年牡丹享誉海内外,是临汾市的“颜值”与“气质”担当。而与县城相距不足半小时车程的钱家峪村,曾经却是一派脏乱景象,房屋老旧,一到雨天,浊水横流,村容村貌无从谈起。 乡村要发展,环境是底色,村容村貌必须整治提升。丁玉萍将第二道目光投向了钱家峪村的生态宜居建设,从2021年开始陆续出资900余万元,让这个曾经寂寂无闻的小村彻底焕颜。 如今走进钱家峪村,处处是美丽乡村的印记。漫步大街小巷,村民房前屋后不见一处杂物,取而代之的是一处处花坛景致,一排排整齐有序的金黄玉米囤,户户窗明几净,院院风光不同。村民马景芳说,玉萍出钱,给全村硬化绿化装路灯,还给家家换上新大门,硬化了庭院。“院子硬化也不是一个样式,用水泥还是铺地板砖,全凭个人喜好,不掏一分钱。” 曹胜军给记者展示了一个小账本,老旧街巷改造2100米11000平米,修建绿化带2300平米,新修美化砖路缘石700余米,家庭庭院硬化62户……“这些都是丁玉萍一人出资的。她把一件件民生实事办到了群众的心坎上,大到施工用什么材料,小到花坛里种什么花,都要一一安排,大家都很珍惜环境整治后的新面貌。” 除了村庄面貌的整体提升,农民群众关心的生活污水、卫生厕所等“关键小事”,也通过丁玉萍出资新建村排水管网1920米得到解决。村里不仅改造了传统厕所,还建起了公共浴室、日间照料中心,钱家峪真正向宜居宜业迈进。 村民富起来了,村庄美起来了,更需要让守住乡村人心、彰显乡村魅力的民间民俗文化活起来。丁玉萍出资50万元,支持钱家峪举办“二十四节气”文旅活动,将钱家峪村自然风光、田园景致、村落民宅、农事民俗、特色产业、传统文化等元素融合为一体,展示乡村产业兴旺、振兴发展的蓬勃生机。 为进一步推进农旅一体化发展,丁玉萍以文化为灵魂、以旅游为主线,投资3600万元,在距离钱家峪村25分钟车程的东乌岭主峰复建祖师顶文化博物馆。这一项目将林业、康养、旅游有机结合,可带动周边乡村发展农家乐30余家、农民增收300余万元。 2023年10月,这项规模宏大的古建筑群全部竣工后,丁玉萍将其无偿捐献给了古县人民政府。在她看来,祖师顶是属于全古县人民共同的财富,自己只是尽了一名古县儿女的应有之责。 倾情化难解困 助力教育健康 带领乡亲奔赴共同富裕 丁玉萍的青年在艰苦中成长,壮年搏击商海,以大寨郭凤莲为榜样不计个人名利得失的初心,以改革开放参与者受益者角色的淬炼激荡,让她长怀赤子之心。 古县旧县镇党委书记武旭对她的描述是,个子不高,低调谦逊,但做事却是大手笔大格局,“几十年如一日投身公益,兴建学校、修路架桥、饮水解困、抗灾救灾、助学济贫,用心用情用力为民办好事办实事。” 从2006年开始,丁玉萍坚持十余年为农村缴纳养老、医疗保险费用、开展体检活动,2009年至今已覆盖多个乡村近5000人,确保脱贫人口应保尽保,健康改善。在抗击疫情、抗震救灾中,她捐款捐物超过4000余万元。在临汾的中小学校中,有10所中学、26所小学的教学楼由她捐建,仅在钱家峪村建设的爱元小学,投资就超过3000万元。 丁玉萍对于捐资助学的执着,源于青年时的一段乡村教师从业经历,她始终坚信,教育是彻底改变一个农家孩子人生轨迹的重要途径。她在古县一中设立200万的爱元教育奖学基金,另外每年还拿出10万到20万元奖励在校优秀学生和优秀老师。在临汾同盛中学建设面临巨大资金缺口时,不记名带头捐资1000万元……多年来,一座座爱元教学实验楼、爱元科技楼拔地而起,她为当地教育事业捐资已近1亿元。 丁玉萍的大手笔同样体现在对乡亲们的慷慨相助中。“只要家有事,不论大小,总不会落空。”这是钱家峪村村民的一致表述。 村里贫困户贾茂祥得了心脏病住院,她立即送去5万元,随后又去医院看望时悄悄放下1.5万元,还安排他的爱人进企业上班补贴家用,而贾茂祥看病只花了不足6000千。村民们戏谑地说,老贾生个病净赚5万。村民宋庆亮的儿子意外眼睛受重伤,面对高额医疗费一家人束手无策,得知消息后丁玉萍立刻送去11万元,又帮忙联系专家给孩子做了手术……这样的故事,在钱家峪村,在古县,在丁玉萍企业所在地安泽县,数不胜数。 “有嫂这样的领路人,是我们全村人的福气。”钱家峪村人习惯于将丁玉萍称为“嫂”。因为这位年近古稀的“村民”将自己的乡土深情,已经深深嵌入了养育她的土地。从走出乡村创业创富,到返回故土带领共富,她的目光须臾难离故土,心绪时刻难舍乡情,她以年迈之躯依然奔忙在儿时的田间地头,走进乡亲们的生活琐碎,像嫂子一样为大家操持家务,化难解困,又任劳任怨,默默无闻。 2021年,她被评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2023年,又荣获“中华慈善奖”。“什么时候让乡亲们干农业年收入也和城市里差不多了,农村才能真正走向共同富裕。这也是我的最终奋斗目标。”丁玉萍说。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