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上一版    下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24-01-17
2024-01-17 第03版:三版 【字体】大 |默认 |

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路径探索

作者: ■史争伟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1929

    提升农业发展质量,实现乡村振兴发展,增强农民获得感幸福感,关键在党。必须加强和改善党对“三农”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与时俱进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强化党在乡村振兴工作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主心骨作用。
强化思想引领,为乡村振兴举旗定向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没有形成共识,就很难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落实落地。所以,一要抓好培训,领会精神、强化责任。通过党校集中培训、线上云端培训等多种方式,全面系统地学习乡村振兴的中央精神和政策要求。组织党员干部特别是农村党员干部全面系统学习掌握党中央、省、市、区有关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目标任务、实践要求和方法路径等,来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二要组织考察,解放思想、找准定位。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促进乡村振兴提质增效最有效的办法之一就是走出去、学习先进地区、先进村在乡村产业发展、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农旅产业融合、村集体经济发展、人居环境整治、新时代文明实践等方面的先进做法和宝贵经验。虽然成功案例不能复制,但有些经验可以借鉴,可以结合本村特有的资源禀赋,在考虑阶段、地区和群体的差异的情况下,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可以形成与本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同本地文化、风土人情相协调的发展路径。
强化产业引领,为乡村振兴强基固本
    产业振兴是实现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物质基础。所以,一要立足实际、分类指导。立足乡村产业基础、资源禀赋、风俗习惯等选好主导产业,在发展质量高、效益好的传统产业同时,积极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等新产业新业态。对于没有区位优势、资源较少的村级集体,应当引导走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加工能力、增加产品附加值的路子;对于有山、有水、有人文历史或独特民俗,但耕地较少的村庄,可以引导充分挖掘生态优势,通过农家院、民宿等形式,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等产业的路子;对于没山、没水,也没有独特人文历史或民俗,但耕地较多或荒地较多的村子,可以引导走绿色的、有机的、高品质农产品生产的路子;对于村级集体所有的经营性资产,可以引导村级集体走直营、承包、租赁、外租、参股、税收分成和资产置换等有效实现形式,提高村级集体资产利用率的路子。二要政策扶持、优化服务。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已经将农业强县、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等作为重点扶持对象。各地应根据中央文件精神下发具体措施或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乡村振兴就财政、土地、金融、人才、服务、激励的扶持力度和流程。
强化文化引领,为乡村振兴赋能增效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这个“魂”就是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就是指乡村文化。只有文化建设才能提升人们的精气神,没有精气神,什么事都干不成。乡村振兴同样需要这样一股精气神。因此,一要续文脉。所谓续文脉就是延续农业文明之脉。我国农耕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要让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厚植于广大农民的思想土壤。实施公民道德工程,推进乡村诚信文化建设,引导群众爱党爱国、孝老爱亲、重义守信、勤俭持家,发挥群众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作用,引导其主动参与乡村建设行动、公共基础设施管护、疫情防控、人居环境整治等重大任务,共建美好家园。二要承技艺。各地都有各地不同的文化,各村也都有各村赖以生存的技艺,既要把优秀文化延续,也要把传统技艺传承。比如编制、剪纸、陶艺、雕刻、钉秤、锔碗、打铁、捏面人、弹棉花等等,特别能够在乡村旅游中展现意想不到的价值,在乡村振兴中释放可持续开发的能量。
强化组织引领,为乡村振兴激发活力
    组织兴,则乡村兴;组织强,则乡村强。组织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目标,也是根本保证。所以,一要选好带头人。实践表明,凡是发展好的村子,都有一个好书记。优秀党支部书记必须具有改变面貌、共同富裕的使命意识,具有带好班子、团结奋斗的凝聚作用,具有发扬民主、依靠群众的决策能力,具有敢于担当、开拓创新的无畏精神,具有严于律己、无私奉献的模范行动。二要提升组织力。推进乡村振兴,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大力发扬为民服务孺子牛、创新发展拓荒牛、艰苦奋斗老黄牛的精神,攻坚克难、冲锋陷阵。村“两委”和党员先走一步,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带头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率先成为“新农人”,才能担负起组织、宣传、凝聚、服务群众的职责,才能像“磁石”一样把党员和群众紧紧凝聚在一起,同心协力共同建设美丽乡村。
    党建强,则乡村兴、农民富。只有把党的建设作为基础性一号工程来抓,才能胜利实现乡村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实现农民的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辽阳市委党校)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北河沿大街95号
邮编:100006 电话:010-56317399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