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24-01-17 第03版:三版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劳动收入初次分配占比有待提高 |
|
作者:
■何翠云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1427 |
|
|
|
|
|
|
近期京东涨薪举措引舆论关注,自2024年1月1日起,京东采销等一线员工,将原月度绩效工资、浮动年终奖均增加到固定薪酬中,并享受4倍月薪的固定年终奖,调整后年度固定薪酬涨幅接近100%。京东涨薪举措显示了公司对员工的关注与激励,有助于提高工作积极性和忠诚度,提升京东人才竞争优势。 涨薪属于企业经营决策与行为,难以具备普遍的借鉴意义,因为企业的具体经营状况千差万别,但京东涨薪的消息无疑会引发社会各界思考。从企业发展微观角度来看,涨薪涉及企业竞争力与生命力,但从宏观角度看,涨薪也体现了整个宏观经济发展走势以及社会可持续发展活力。 劳动报酬是我国居民收入主要来源,居民收入增长、劳动报酬占比不仅影响着短期消费,而且决定着产业经济的长期发展与格局。从长期来看,消费增长与升级归根结底取决于人们的“钱袋子”。据报道,有关实证研究表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以及高收入国家,与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在劳动收入占比方面有显著差异,典型的高收入国家如美国、日本的劳动收入占比均超过50%,而墨西哥、菲律宾等存在“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劳动收入占比处于20%-30%之间。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居民可支配收入从1996年的高点65.47%降至2008年的低点56.99%,再回升至2018年的59.43%。与上世纪90年代初相比,目前居民收入占比偏低,与全球16个主要经济体相比,中国居民收入占比仍处于国际偏低水平。此外,我国居民收入中劳动报酬占比也偏低,1992年至2018年劳动报酬净额占国民收入比重自2008年降至低点30.3%后开始回升,2018年升至38.4%。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完善工资制度,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 此外,2019年,时任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专职副主任权衡呼吁,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上海的收入分配要给予高度关注,并提出上海应形成收入快速流动的机制以提高中等收入群体比例。上海作为全国经济发达、薪酬较高的一线城市,专家依然呼吁提高劳动收入占比、提高中等收入群体比例,笔者认为,此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有专家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保持了四十多年的中高速增长,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源源不断地转移,而劳动收益未能跟随经济产出扩大而同比例提高。2022年,我国人口近61年来首次负增长,经济增长将更多依靠改革创新来驱动,劳动者工资将会提高。可以判断,目前我国正处于收入分配的改善期。 当前“躺平”“内卷”成为社会热门词汇。我们不得不直面这些问题:有不少人并未真正富起来、工资上涨节奏迟缓、家庭消费有待复苏、青年消费萎缩、企业经营有待解难题等。对此专家们开出多剂“药方”,如促进产业升级、从依靠人口红利转向依靠技术创新、大力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加强社会保障全覆盖、加强税收调节以及再分配等。 此次京东涨薪让人们产生不少联想,建立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提高劳动收入分配占比,不仅事关企业活力,更事关整个社会发展动力。员工与企业、收入增长与企业利润增长、劳动收入占比与产业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劳动收入初次分配占比有待提高,应引起社会各界共同关注探讨。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