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上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23-12-05
2023-12-05 第04版:四版 【字体】大 |默认 |

医疗器械产业向智能化进发

AI赋能现代医疗发展将缩短药物设计时间降低运营成本

作者: ■本报记者蒋元锐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2670

    随着科技飞速进步,医疗器械的形态与功能发生巨大变化,为医疗行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创新与便利。
    同时,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人们对健康需求不断提高,医疗器械在家庭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技术的创新和数据的整合将继续推动医疗器械行业取得更大的突破,为人类的健康事业贡献更多的可能性。
医疗器械产业向纵深发展
    人们对健康管理日益重视,家用医疗设备正成为市场的一大亮点。从智能手环、血压计到体重秤,这些小型设备通过简便易用的设计,使得个人能够更加方便地进行健康监测,实现医疗延伸到日常生活的便捷化。
    “当代家用医疗设备呈现形式多样,品类繁多。”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原所长杨金生在以“家庭医学与智能化”为主题举办第六届宜善医学论坛上说道,“在系统集成上存在一定不足。缺乏将监测功能与个人健康档案相融合的设备,导致无法实现对用户身体状况更为准确的评估。”
    传统的医疗器械使用方式存在很多问题,比如使用不便、操作复杂、使用效果不稳定等。这些问题不仅影响医疗器械的使用效果,也给患者带来很多不便。
    “目前正探索新的使用方式,以更好地满足患者的需求。家庭化、智能化医疗器械现已成为产业发展的热点和趋势,对于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和生活品质具有重要意义。”从业人士表示。
    医疗器械产业正处于持续升级,向纵深发展阶段。“随着科技与传统产业的深度融合,产业智能化将重塑大量产业的传统运行模式,推动产业从产品设计生产到流通再到终端消费的产业链结构的优化与资源再分配,运用数据指导医疗事业发展,通过智能决策体系驱动医疗创新。”杨金生谈道。
    “工信部等联合发布《“十四五”医疗装备产业发展规划》,加大对医疗器械进口替代的支持力度。2022年9月,财政贴息支持医院贷款更新医疗设备政策,在对设备更新改造专项再贷款项目重点审核条件中,‘优先国产自主品牌’‘优先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成为央行审核贷款项目的着重点。”上海理工大学医疗器械学院院长程云章介绍道,“2022年以来,体外膜肺氧合机(ECMO)、质子治疗系统、人工血管等国产创新产品陆续获批,医疗器械进口替代进程加快。”
    10年间,我国医疗器械市场规模持续增长。据悉,2022年我国医疗器械市场规模保持增长态势,达到11538亿元,同比增长12.46%。
AI赋能现代医疗发展
    “人工智能正在或将应用于手术机器人、医学影像处理、辅助病理分析、智慧用药、药物研发、慢病防控、躯体康复等医疗健康领域。”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研究员陈焱焱谈道,“人工智能支撑手术机器人的问世,助力临床上实现远程诊断、远程手术。”
    “AI赋能现代医疗发展,缩短药物设计时间,降低运营成本。”陈焱焱介绍道,2022年2月,西安交大刘冰教授团队利用华为AI辅助药物设计平台发现DrugX,将原本耗时数月的药物虚拟筛选缩短至1天完成,成本降低70%。
    “AI赋能医药研发成为可能。AI正在突破数字医疗应用模式,医疗器械逐步走向家庭。”陈焱焱认为,AI赋能正打通医院到家庭的“最后一公里”,通过数字化交互干预方式,将被动的院内疾病诊疗转变为主动的院外健康监控和智能干预。
    “当谈及现代医疗领域时,我们不可忽视面临的一系列挑战。”陈焱焱认为主要有四点挑战:产品技术壁垒;数据质量;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标准化健康服务模式的构建。
    “人工智能技术的加入使得医疗过程中的各种关系产生深刻变化。”北京协和医学信息创新研究中心主任李姣认为,现在亟需建立可信、可靠、高质量与高效率的医疗系统,这需要政策、科研、技术、应用和产业等多方面协同。
    在面对这些挑战的同时,医疗领域需要不断整合资源、加强合作,通过技术创新、数据管理、安全保障和服务标准的共同努力,推动现代医疗体系的升级和改进,为人类提供更为安全、高效、个性化的医疗服务。
智能家庭医疗高质量发展
    现代医疗器械产业正迈向更为智能、便捷、个性化的方向发展。技术的创新和数据的整合将继续推动医疗器械行业取得更大的突破,为人类的健康事业贡献更多的可能性。
    “目前国内电子血压计、血糖仪等传统产品的技术创新空间已经较小,产品再难升级。”程云章介绍道,“家用超声药物雾化器、指脉血氧仪、电子真空吸痰器、凝血功能监测、家用透析设备、睡眠呼吸中止监测器等新兴家用器械在国内目前尚处于空白或萌芽阶段,这些产品或将是未来的产品更新的重要方向。”
    宜善互联网医院院长王静认为,国民健康保健需求及医疗体系改革双重趋势催化着智能家庭医疗高质量发展,宜善医学顺应“数字+医疗”赋能家庭健康趋势,长期沿着为用户提供全链式健康保障方向发展,从初期简单的医疗信息化朝着深层次的医疗服务迈进。
    “目前,家用医疗器械产业正朝着‘硬件+软件+服务’,打通互联网医疗健康管理闭环趋势发展。”王静谈道,目前互联网医院正是把握住这种趋势,沿着智能化、集成化、预防化的方向发展,设计了涵盖一系列的包括一体化综合检测监测设备的智能硬件,这些设备能够实时监测生理和生化指标并将数据传输到云端平台。为了更好将优质医疗资源辐射全国,我们会精准调研各区域家用医疗器械市场发展情况,了解各区域健康行业政策,与当地医疗行业沟通交流合作,因地制宜地为当地居民打造智能家庭医生服务,推动智能化医疗走入全国家庭。
    中医数字化发展同样迅猛。中医数字化、智能化可有效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更高效地帮助家庭对慢性病的预防和管控,同时满足家庭对权威可靠中医健康知识及与专业中医专家零距离交流的迫切需求。
    “从数字化的角度来说,‘数字+中医药’实现远程健康养生管理指导,将健康数据进行采集、传输、存储和监测,可作为健康管理服务中的重要依据,实现中医体质诊断,将优质中医药服务下沉至每个家庭。”杨金生谈道,将先进的智能制造技术与传统中医药结合,可以提升家庭用中药产品的生产效率、品质。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主任孙志波介绍中医药技术装备创新赋能家用医疗设备情况。他认为,目前中医技术装备发展趋势是标准化、智能化、便携式、可穿戴、集成化。
    “引入应用现代相关领域先进技术,突破了中医健康数据采集、柔性控制、人机耦合、多维信息融合辨识等关键技术,推进中医远程诊疗、移动医疗、智能医疗等新型服务业态发展,提高中医诊疗服务的普及性,促进中西医学现代融合发展。”孙志波说道。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北河沿大街95号
邮编:100006 电话:010-56317399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