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23-12-04 第03版:三版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乡村产业振兴要做好“土特产”这篇大文章 |
|
作者:
■张修前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1558 |
|
|
|
|
|
|
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是产业振兴。产业振兴要做好“土特产”这篇大文章,在价值认知上首先确认什么是“土特产”。土特产,是一方水土孕育造就的地域产品、产业和实业品牌,也是一个地方独具魅力、独具特色的地域名片和地域品牌,更是一方百姓增收致富的重要抓手。做好“土特产”这篇大文章,一方面需要把“土、特、产”三个字内在商业基础逻辑琢磨透,另一方面需要把“土、特、产”创新实践普遍规律把握好。 第一,提炼“土”的文化。产品源于一方水土,其中既蕴含着味觉、视觉、触觉、听觉上的情绪表达,也孕育着乡情乡土乡愁在现实的传递。挖掘提炼“土”的多维资源,就是要立足当地、立足本土,探索适合本土地域特色发展“土”的路线图,充分利用好当地历史风俗、风情、风味和风格,挖掘凝炼其人文精神、文化内涵、生态价值、社会功能,既饱和聚焦,又衍生提升,把“土里土气”打造成生动鲜活独具文化元素的品牌IP。 第二,放大“特”的优势。市场经济一个最基础的商业逻辑就是差异化竞争。一方面,做到“人无我有”,这就是瞪羚思维,独辟蹊径,开辟新赛道,进入无人区自由驰骋。既要追求“错峰头”品相差异化,也要追求“独一份”品质竞争力,又要追求“震天响”品牌整合效应。另一方面,做到“人有我优”,就是深度聚焦差异化,把一小部分优势持续放大十倍百倍千倍,就会创造出别具一格的竞争优势。 第三,延伸“产”的链条。在促进融合发展上,推动特色产业全链条全生命周期升级发展。“土特产”之“产”,产业振兴基于产业融合,这既要求在“融合”上发力,又要求在“链条”上做到水平分工和垂直分工的延展。延伸“产”的前后左右上下的链条,就是要发挥产业融合发展的联动效应,推动电商、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新产业新业态融通发展,贯通策划、产品分级、包装、仓储、物流、营销等等,延长产业链,打通产供销,畅通循环链,增加附加值,把乡村振兴中“土特产”小买卖做成“大产业”。 沿黄经济带的“红枣”,黄土丘陵沟壑区的“苹果”,三边地区的“荞麦”,风沙草滩区的大漠蔬菜“沙盖”,横山区的“羊肉”,府谷的“海红果”“黄米”,米脂的“小米”,清涧的“粉条”,子洲的“果馅”,绥德的“黑粉”“油旋”……看似普通的“土特产”,只要立足“土”,体现“特”,形成“产”,就能发展成为富甲一方的“香饽饽”。 举案说法,就拿黄土丘陵沟壑区山地苹果这一“土特产”为例,山地苹果实践的商业逻辑是什么? 其一,适地优生适度规模化种植。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黄土丘陵沟壑区是山地苹果的最佳优生区,但不是满山遍野都可以种苹果,山地也有苹果最佳种植的小气候带,向阳偏西、不上不下半山腰才是最佳苹果种植带。苹果是个劳动密集型产业,无论是一家一户家庭农场还是企业农场,要搞好苹果园子,务必要保持适度规模,依照现阶段科技水平,家庭农场最好不要超过50亩,企业农场不要超过2000亩,不然管理水平就会跟不上,否则,规模扩大反而导致边际效率在下降。 其二,把农业“芯片”育种基础性研究牢牢抓在手上。一般生产性企业是做不了的,因为没有这个综合实力。因此,一定要依托国家基础研究中心和技术工程中心,本着“生产应用一代、研发试验一代、筹备研发一代”,把种业这个“生物芯片”牢牢抓在手上。 其三,持续强化地域特色龙头培育。进行一二三产业联动,加速工农互促延链条,“农头工尾”一体升级,“力出一孔”“饱和聚焦”,在产业链上做出竞争新赛道新优势来。 其四,充分融入迭代AI智能化供应链体系中来,深度链接终端消费市场和应用市场,促进细分市场精准数据的获得、消化和再利用,不断贯通“土特产”一二三产业融合链接,不断优化提升特色产业的综合效率效益。 (作者系陕西省榆林市工商联主席)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