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23-11-09 第04版:四版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开放大舞台 企业新机遇 |
——第六届进博会见闻录 |
作者:
■本报记者姜虹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1332 |
|
|
|
|
|
|
近日,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举行的第六届进博会上,世界500强和行业龙头企业竞秀新产品、新技术、新服务。开放的进博让世界看到了中国机遇,而“中国造”成为不少参展企业寻找机遇的一大突破口。在进博舞台上,“中国元素”也成为了不少展台的一大“关键词”。 中国国际进口博览局副局长孙成海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进博会连续成功举办,并且不断实现“越办越好”,正是体现了中国有意识地加强进口、主动分享市场红利、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使命担当。 记者在媒体通气会上获悉,每年的重头戏虹桥论坛,今年如期举行,“投资中国年”高峰会议暨上海城市推介活动成功举办,发布“投资中国年”招商引资活动成果,举办5场圆桌会和自贸试验区专场投资促进活动。《世界开放报告2023》发布暨国际研讨会等22场分论坛围绕“开放发展”“开放合作”“开放创新”“开放共享”四大板块,就绿色发展、数字经济、智能科技等热点议题广泛深入研讨,发布《世界开放报告2023》和最新世界开放指数。 虹桥论坛“合作促发展:全球农业贸易与乡村振兴”分论坛共谋农业可持续发展之策,为促进全球粮食安全、畅通农产品贸易、助力乡村振兴贡献“虹桥智慧”。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吴晓华认为,农业贸易兴则乡村振兴强。农业贸易一方面为乡村振兴中产业发展和农民富裕提供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和收入来源,另一方面为乡村振兴中产业发展中生产要素的组织配置提供更加强大的资源平台,二者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对于农业的发展先正达集团展台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我国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重要历史阶段,将为农业服务贸易的快速发展带来重要机遇。 在中国馆记者看到,上海自贸试验区落实首批对标措施的再制造发动机,国产首艘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在借助数字技术云游长城时,还能领略台港澳三地风采。至记者截稿时,近140家参展商代表参会,60多家企业及机构现场签约,提前预定第七届进博会展位,签约面积超4万平方米。另外,孙成海说,本届进博会上共有70多家境外组展机构组织约1500家中小企业参展,参展数量和面积比上届增长近四成。借助进博平台,不少中小企业成功开辟了更大市场。 与此同时,也有国内企业借进博会的机会走出国门。TCL创始人、董事长李东生发言表示,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前沿技术正日益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智能科技与制造业的产业融合将带动全球制造业新一轮的转型升级。加强智能化是中国制造保持优势、实现突破的关键。中国企业在智能科技与制造业融合方面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进展。 贵州雄正酒业董事长张再彬同时也是仡佬族酿酒技艺非遗传承人,他在采访中说,这是第三次来到进博会,借助进博平台,推广了贵州非遗名片“酱香酒本来的味道”,产品通过进博平台也已出口到英国、加拿大等地。 有200多家企业作为进博会老朋友,均六赴进博会。“新时代,共享未来”,理所应当的“全勤生”,进博会展现出巨大魅力;从“一带一路”倡议,到加快建设自由贸易区,再到连年举办进博会,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越来越大。“中国大市场,世界大机遇”,只要不断推进全球化、拥抱全球化,全球人民将拥有更美好的未来。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