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上一版    下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23-11-08
2023-11-08 第04版:四版 【字体】大 |默认 |

“蓝色循环”打造共建共富创新样板

利用数字化等前沿技术让海洋塑料废弃物变废为宝

作者: ■本报记者刘可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2924

    近日,“蓝色循环”海洋塑料废弃物治理情况新闻发布会在杭州召开,对“蓝色循环”海洋塑料废弃物治理项目荣获2023年“地球卫士奖”相关情况进行介绍。今年的“地球卫士奖”以“为清除塑料污染寻找可持续解决方案”为提名征集范围。“蓝色循环”是浙江探索实施的一个可持续海洋塑料污染治理模式,利用数字化等前沿技术,让海洋塑料废弃物变废为宝。经过申报、论证和联合国专家组的实地考察,最终从全球2500个申报项目中脱颖而出,荣获联合国环保领域最高荣誉,为全球海洋塑料废弃物的治理提供了中国方案。
让世界知道“中国海塑”
    记者了解到,这种治理模式脱胎于台州椒江的“海洋云仓”,是一种由政府引领、企业主导、产业协同、公众联动的海洋塑料污染治理新模式。截至目前,浙江省已有237家企业、1.02万艘船舶加入“蓝色循环”,参与人数达到6.18万人次,累计收集塑料废弃物2254吨,减少碳排放约2930吨。由此得到有意愿为海洋塑料高价回收付费的跨国企业认可,不仅实现市场化的循环利用,还在全国首创企业共建下的地方治理共富模式。
    “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让海洋恢复到她原来的样子,同时,能够提升中国海塑品牌在国际产业链上的影响力,让中国海塑,世界知道。”浙江蓝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建丽向记者表示。
    作为“蓝色循环”项目的运营主体,这家深耕海洋生态治理多年的民营企业,依托“物联网+区块链技术”,构建海洋塑料废弃物“收集—储存—运输—再生—制造”全流程可视化的闭环治理体系,在项目中实现了海洋塑料废弃物源头控制、低碳回收和高值利用,也在项目实施中实现企业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最大融合。
创新:让环保的价值嵌入产品
    记者在此次发布会上了解到,全球海洋当前正遭受7500万吨至1.99亿吨塑料垃圾污染,科学家更在人类胎盘、母乳、血液中检测到了微塑料,混着塑料垃圾的这片蔚蓝在艰难支撑,“大海捞塑”行动刻不容缓,并由此诞生了国际化的海洋塑料市场。
    “蓝色循环的缘起,是来自船舶污染物的治理。商贩大量收集的塑料瓶、废弃渔具等海洋塑料进入各类回收站再利用,出来的原料用于本地日用品市场的产业链,被生产成塑料脸盆、遮阳网等低值产品;还有一部分原料进入汽摩配件、水泵阀门行业,从我们科技型企业的角度来看,这种劣质原料的降本使用,整个影响了中国海洋塑料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蓝景科技海洋事业部总经理陈亚红向记者介绍,“事实上,从商业角度,国际海洋塑料市场是有高值需求和溢价的。从社会治理角度,生态化、科技化管理和利用好海塑垃圾,可以成为一种全民参与的社会治理甚至共富模式。”
    “我每天都会在海岸线上捡拾塑料垃圾,送到‘小蓝之家’,比如普通塑料瓶的市场回收价是3分钱一个,‘小蓝之家’给的回收价是2毛钱一个,一个月能多挣2500多元,比干农活来的轻松。”来自沿海村镇的低保户李荷娇向记者介绍她的“新收入”。
    李荷娇口中的“小蓝之家”,是“蓝色循环”项目的“海上垃圾收集”的末端治理站点。目前浙江省台州市的6个沿海县(市、区)利用码头小店等设立15个海洋塑料垃圾分拣暂存点。
    “让环保的价值嵌入产品价格当中去,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接受了这样的理念。”台州市委政研室二级调研员周霖表示。
    “我们从‘小蓝之家’高价回收海塑,将海洋塑料的部分销售溢价直接转移给源头收集者,让海洋塑料更加具备社会价值。可视化后端显示废弃塑料的收集数据一直在上升,这说明受到了市场的认可。”浙江蓝景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陈光辉向记者表示,企业的公益化行为初衷,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海洋废弃物全品类治理,帮助沿海一线的收集人员,让他们通过企业的大数据系统来增加收入,“这具备普适性,也是我们和其他商业行为最大的区别,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
多元主体参与、市场链接产业
    “目前,国际上塑料使用企业和贸易商与我们一直接洽共同开展海洋塑料的技术研发和市场销售。这其中有很多世界500强企业。在海洋塑料高值利用整个过程中,政府无需投入,他们帮助一同制定规则、标准,并进行指导;从海塑收集到生产制造、销售整个过程属于市场行为,这就是政府引领,企业主导。”陈光辉如是说。
    通过“蓝色循环”,相关运营企业、产业链企业、认证机构等多元主体组建“蓝色联盟”公益组织,将海洋塑料交易的20%作为“蓝色共富基金”,开展物资补贴、产品直销、绿色信贷、社会保障等增值服务,让上述参加一线收集人员捡一个矿泉水瓶从原来卖3分钱增加到2毛钱,产业溢价精准惠及弱势群体,曾经的治理困境变成了共富红利。
    “蓝色循环模式用‘高收益’解决了‘无人收’的问题,用‘高信用’解决了‘价值低’的问题,用‘高回馈’解决了‘可持续’的问题,一举改变了以往政府担当治理主体、财政提供资金的治理模式,形成了多元主体参与、市场链接产业的治理格局。”浙江省生态环境厅厅长郎文荣向记者表示。
未来:向海图强聚合发展
    记者了解到,作为浙江省的专精特新企业,蓝景科技的创始团队有11人,他们是同学、老师、邻居和朋友。专业背景有信息技术、石油化工、高分子材料和环境工程等。
    “王建丽是我们的召集人。我们一个共同特点是,大家都是沿海城市的人,很多人的父母辈是渔民,所以我们对于海的认知和感情更深。海洋相比陆地,无论是技术还是模式、行业都还处于刚发展阶段,我们认为中央提出向海图强是必然和未来,所以大家将各自所学经验跨界融合、向海发展,团队越来越强大,这次‘地球卫士奖’的获得,是政府指引、百姓共鸣、企业联合、蓝景认真做好一件事情的结果,我们深感荣誉,也倍有压力。我们非常感激注册地的黄岩区政府坚定不移的支持鼓励,台州市椒江区和舟山市普陀区给我们提供了两个海域的首试,其中发生很多的技术、模式、运维等问题,但当地海洋局和生态局并没有因此去否定我们,反而耐心地帮助我们指导、分析问题,一直到找出问题的原因所在,共同解决,然后再试验、再修正,这过程持续了整整一年,让我们非常庆幸并感叹浙江这片土地上接纳、包容、创新的魅力。”陈光辉对记者表示。
    “我们企业从成立伊始,就将发展目标定位于海洋双碳领域,企业名就是‘蓝色的愿景’。我们就是一群普普通通的人,希望社会多关注支持我们的政府,渔民渔嫂、老人,还有我们的产业链条上的企业,蓝景科技仅仅搭建了桥梁。下一步我们希望通过吸纳国内外更多服装纺织、汽摩饰配、日化家居、电子电器行业企业加入海洋塑料治理中,包括扶持国内沿海收集群众、规范产业链企业,加强与国际ESG领先企业、国际组织的交流与合作,提升海洋塑料品牌国际影响力。同时进一步契合国际市场政策导向,挖掘企业ESG治理需求,探索开发塑料信用、碳减排等项目,让海洋塑料治理体系的创新能力更加丰富、内生动力更为充实,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加入我们,为全球海洋生态保护做出贡献,让海洋恢复到她原来的样子。”王建丽如是说。
    (图)在蓝色循环展示基地,游客在体验“海洋云仓”的智能化无人工厂作业过程。海洋塑料瓶在这里进行粉碎处理后再运送出去,不仅极大地减少了污染物的体积,还节约了运送成本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北河沿大街95号
邮编:100006 电话:010-56317399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