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23-11-01 第03版:三版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无痛爬山”折射旅游新需求 |
|
作者:
■王菲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1490 |
|
|
|
|
|
|
近日,我国多个景区相继修建了登山电梯,实现“无痛爬山”的相关话题在网络上引起热议。在浙江天屿山、白云山以及南京牛首山等景区,山体间均建造了自动扶梯,游客们乘坐电梯就可直接上下山,无需“身体力行”。曾经要走好几公里的爬山步道,现在只需要乘坐一段时间的扶梯便能到达顶峰。 对此,很多人点赞表示支持:终于实现了“山一步没爬,景一处不落”,以更省力的方式亲近大自然。也有人觉得爬山的乐趣就在于“爬”的过程,乘自动扶梯则失去了爬山的灵魂。更有人担心,电梯是否会破坏自然景观,进而对生态环境带来影响。 自古以来,国人大多热爱游历名山大川,登高望远,体验“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爬山,不仅是赏景休闲的方式,更逐步发展为强身健体的一项运动,因此也被越来越多的旅游爱好者青睐。对于年轻人来说,爬一座山可能是轻松愉悦或者是可以挑战的项目,但对于老弱病残幼等特殊群体而言,登上一座大山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笔者就曾遇到很多以大家庭为单位出游的群体,往往在需要登高的景区,老人一般都在平地看孩子或者看行李,等待其他家庭成员游玩回归的情况。此外,还有些因时间不充足、或者体力不够的游客,也有着想缩短时间、不用过多消耗体力的方式完成一次游览的需求。 那么景区安装电梯实现“无痛爬山”,就相当于为游客多提供了一项选择,满足了不同群体的个性化、差异化的需求。 当然,每个景区的生态环境都是不同的,在解决不同群体的登山需求之前,都应先做好所有评估工作。诸如景区山体构造是否适合架设电梯或缆车,人工设施的实际成本与景区的实际营收是否匹配,设施对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影响,等等,都必须充分考虑在内。总而言之,一定是充分考虑自然旅游所遵从的“无痕山林”、将人为干扰降到最低,满足低碳可持续等发展要求。 其实,关于“无痛爬山”的热议,本质上折射出的问题是景区该如何兼顾不同年龄段、不同身体条件游客的需求,进一步来讲,体现的是游客对旅游服务精细化的关注。 今年以来,各地都在积极抢抓旅游市场复苏机遇,可以说是打出了花式“旅游牌”,然而面对蜂拥而至的游客,个别地区旅游基础设施以及综合配套设施不够完善等问题依然突出。实现“无痛爬山”的景区做到了有益的尝试,也为各地景区提供了经验。但是,如何能立足本地旅游资源,不断满足游客旅游精细化需求,则考验着各地景区相关管理者的智慧。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要解决游客的精细化需求,就需要从各处细节入手,增强游客的体验感和舒适度。 就“无痛爬山”而言,本质上是为游客增加了一项可选择的游览体验。正因为景区这个硬件设施做到了“细”,更加拉近了不同游客与该景区的距离,风景名胜更加广为人知,旅游资源的价值充分得到了发挥,游客的需求与景区的价值达成了一种共赢。 只有给大山安电梯这样的大工程,才算是提供了精细化服务吗?当然不是。购买门票的便利程度,实时查询客流量的服务,自然或人文景观的文字介绍,乃至景区男女卫生间、第三卫生间的配比与设置,残障人士通道,游客休息座椅,餐饮及商品的定价,文创产品的丰富程度……这些能够触及到游客内心的精细化服务都是景区可以发掘并提升的卖点。 从某种意义来说,这也是一种“卷”。然而,能够促进旅游业精细化、高质量发展的“卷”,笔者倒是期待可以真的“卷”起来。我国各地的风景名胜发展留存至今,本来就是经由人们不断认识、改造和实践而形成的。在现代网络传播语境下,如何让每个地区的山河湖海、人文古迹美名远扬?缺的不是技术手段,而是那个真正让“风景这边独好”的精细化服务。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