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上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23-10-18
2023-10-18 第08版:八版 【字体】大 |默认 |

中国好“风光” 点亮“一带一路”

——寰泰能源“一带一路”故事纪实

作者: ■陈伊萍本报记者杨联民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9240

    金秋十月,千年古都北京即将再次张开热情双臂,喜迎八方宾朋,共襄合作盛举。
    今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10月17日-18日,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于北京举行,中国同国际社会一道总结经验、擘画蓝图,为中国和世界打开新的机遇之窗。
    回望10年丰硕成果,从总体布局的“大写意”到精谨细腻的“工笔画”,共建“一带一路”,既发展了中国,也造福了世界。这其中,不少中国民营企业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成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中的生力军。
    在中亚,“寰泰能源”已成为绿色能源领域响亮的中国品牌。作为一家成立仅8年的中国民营企业,寰泰能源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光伏、风力等绿色电站的投资建设,逐渐发展成为中亚最大、最具竞争力的清洁能源供应商。
    企业掌门人南逸是一名90后,年轻有为的他带领着年轻企业在海外市场乘风破浪,以企业发展支持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用一项项沉甸甸的合作成果架设起中国同世界各国互利共赢的“连心桥”。
践行初心梦想
    在哈萨克斯坦库斯塔那州的广袤平原上,矗立着一排排“大风车”,缓缓转动的风机为当地源源不断地输送着清洁电能。
    这里是寰泰能源投资建设的Ybyrai50MW风电场,每年发电量达1.9亿度,可减少约19万吨二氧化碳排放。这些大风车转出“绿电”的同时,也成为了当地著名的网红打卡地,不少外出郊游的家庭前来合影留念。
    “这座风电场由中国企业建造,建成后我们经常带着孩子来参观。”当地居民表示,此前从未了解风力发电,寰泰能源的风电场在当地非常有名,通过它大家知道了清洁能源的好处,也越发感受到中国企业的强大科技实力。
    企业在哈萨克斯坦受到欢迎,南逸感到自豪。遥想当年创立之初,正因为有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大背景,寰泰能源才能又好又稳地“走出去”,成为哈萨克斯坦乃至中亚市场的一张中国企业名片。
    2015年,南逸从英国牛津大学学成归国。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他早已做好了打算,立志要以自身的价值为国家实现更大的价值。为此,他婉拒了世界500强企业伸来的橄榄枝,选择了一条充满艰难和挑战的道路——自主创业。
    当时正逢国家大力提倡共建“一带一路”,全球能源结构也正从传统的石油、天然气向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转变,南逸深刻意识到这是一个机遇。经过深思熟虑,他决定投身海外清洁能源建设,做一个“走出去”的民营企业家。“一方面可以借着政策的东风将企业的新能源业务推广至海外;另一方面也可以借中国企业‘出海’的力量连接起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往来。”
    2015年,寰泰能源注册成立。彼时,南逸不过25岁,年轻的他怀揣着梦想,将自己的家改造为办公室,迫不及待地想用实际行动支持国家“一带一路”建设。
    对于企业的定位,南逸的想法非常清晰、明确,“寰”即全球视野,“泰”则体现了稳健经营的理念。“寰泰”的名字,寄托着他远大的志向。
    也许是从小受到父辈创业耳濡目染的影响,对待职业,南逸始终饱有热忱和执念。他说“要做就要做深做透,不怕吃苦,敢为人先。”
    创业初期,为了节约开支,公司仅聘请了4名员工,南逸自己负责全球跑业务,开启了“空中飞人”模式。他清晰记得,那一年元旦假期他依旧在外出差,为了节约时间,他利用在当地停留的几小时洽谈业务,在回程的飞机上补觉,落地后又飞往-40℃的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就这样连轴转,他一年下来跑了26万公里,相当于绕了地球近7圈。
    有志者事竟成。2015年11月底,南逸与哈萨克斯坦合作伙伴成立了合资公司,在哈萨克斯坦共同开发、投资、建设新能源项目。
    当时,哈萨克斯坦电力生产以传统燃煤为主,新能源发电占比还不到1%;电力紧缺较为突出,用电高峰期停电情况时有发生。尤其是阿拉木图州,电力缺口达到200兆瓦。为切实满足这一需求,南逸决定在这一区域建设Kapchagay100MWp光伏项目。2017年6月,在阿斯塔纳举办的“未来能源”世博会开幕式上,南逸与合作伙伴签署在哈投资意向书及光伏电站项目投资协议书。
    公司“走出去”的第一个项目落地“一带一路”首倡地——哈萨克斯坦,意义不言而喻。2018年5月,南逸带着3名工程师,亲自踏上哈萨克斯坦大地开启建设之旅。
    “毫不夸张地说,去了以后发现是‘两眼一抹黑’。尽管公司在国内有光伏建设经验,但哈国是全新的市场,当地也没有大型新能源项目的先例。整个建设周期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南逸说,即使做好了乘风破浪、逆境丛生的心理准备,但是一行人还是被打了个措手不及——哈萨克斯坦的冬天有-30℃的极寒天气;水土不服的身体、时不时就罢工的机器……这些都让习惯高效的中国团队难以适应。
    谈起这个项目,南逸说:“万事开头难,第一个项目确实碰到蛮多挫折,尤其还是在海外。当时一些企业在海外赔钱的失败案例也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但是面对这些困难,南逸未曾抱有消极态度,他认为不管面临什么困难都要克服做下去,困难终究都会在团队的共同努力下各个击破。
    为此,他全身心投注于此项目,日夜驻扎现场,与项目部同事吃在一起、住在一起。遇到恶劣天气,他带领团队昼夜施工,在哈萨克斯坦一待就是半年,此间妻子怀孕也无暇顾及。
    当地缺少新能源项目设计规范,南逸就带领团队一遍遍去磨合、去沟通。“我们不知道根据哪条标准来执行,当地政府没有审批参考依据,整个建设就是互相沟通、试探、学习和成就的过程。”交流中,两国工作人员常常会为了一项设计标准反复讨论,但南逸认为那恰恰促进了双方团队的技术交流,多多磨合才能真诚交流彼此意见,助推项目顺利前进。
    有时候,语言的障碍也会徒增沟通成本。哈方工作人员大多只会俄语、哈语,很少有人精通英语。为此,公司在项目建设中经常需要通过翻译与对方交流。但翻译并不是万能的,很多专业术语因认识上的偏差也经常会词不达意。南逸说,为了一个问题的解决,来来回回沟通的次数可能多达7、8次,尽管曲折迂回,但团队之间都毫无怨言。
    “我们甚至把一些工程的关键环节、隐蔽工程等,制作成可视化的图片,帮助当地工作人员理解并掌握技能。”尽自己所能让任何沟通都能顺畅起来,为的是让项目早日建成并网。寰泰能源在海外的第一个新能源项目,南逸一路摸索、一路学习,慢慢学会了抓住项目管理的“牛鼻子”:质量、安全、工期与成本,从电站设计、设备采购运输、分包商选择、施工过程控制等关键环节层层严格把关,极大提升了项目执行效率,保证了工程质量,树立了优质标杆。
    在南逸及团队的不懈努力下,Kapchagay100MWp光伏项目于2019年9月成功并网,年轻企业家的荣光与梦想最终在这第一次的“逐日行”中圆满实现。并网仪式上,哈萨克斯坦副总理、阿拉木图州长等官员及商界人士120余人亲临现场,许多当地人都表现出对光伏技术强烈的兴趣。那一刻,南逸深刻感受到祖国发展的强大力量,“我们国家从最开始向先进国家学习,到如今向外输出中国产品、中国标准、中国理念,自豪感油然而生。”
    “我们将努力成为中哈产能合作的促进者、文化的传播者、友谊的增进者。”这是南逸在并网仪式上的致辞,而他也一直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这句话。
打造中国品牌
    Kapchagay100MWp光伏项目并网运营后,每年发电量为1.6亿度,可为当地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6万吨。这是哈萨克斯坦首个单体最大的光伏发电项目,让当地实现了大规模新能源电站从0到1的突破,也为寰泰能源在哈国的业务发展打开了市场。
    作为中国民企追随“一带一路”倡议的“排头兵”,翻看寰泰能源的历史,你会发现它在哈萨克斯坦创造了诸多“首个”:除了首个单体最大的光伏发电项目,寰泰能源还投资建设了当地首个单体最大的风力发电项目,疫情下当地首个并网运营的光伏电站……
    经过多年的发展,寰泰能源目前在哈萨克斯坦建成新能源项目6个,总规模380兆瓦,全部入选“中哈产能合作重点项目清单”,约占哈国当地新能源总装机规模的20%。这些风电、光伏项目年发电量可满足约60万户当地居民的用电需求,每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00万吨。2022年底,公司又通过当地招拍挂新中标250兆瓦风电项目,是哈萨克斯坦最具竞争力的清洁能源供应商。
    南逸认为,寰泰能源凭借在人才、融资、成本、风控等方面的核心优势,逐渐被海外市场所认可;而在光伏、风能等新能源项目投资建设中,企业将优质的中国技术、设备和标准带到海外,助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绿色能源高质量发展。
    以Ybyrai50MW风电项目为例,它是哈萨克斯坦库斯塔那州首座和唯一风力发电站。企业克服当地基础设施不健全带来的施工和运营风险,在技术方案、施工管控、运行维护等方面实现风力发电技术创新。
    “当地新能源技术薄弱,我们在项目设计中不断优化技术方案,将风机轮毂加叶片高度达到160米以上,实现当地100米以上高耸新能源发电设备零的突破。”他补充表示,在后期施工阶段,团队不断反复地科学论证施工方案,在全球范围内选择优质可靠吊装单位合理组织施工,并通过自动化监控技术保证风机等设备在不同工况下安全运行。
    为了顺应“共商共建共享”理念,寰泰能源的项目建设采用“100%中国制造、100%哈国施工”模式,即“中哈合作设计、中国设备采购、哈方土建施工、中哈合作管理”。这样一来,一方面带动中国设备出口:在哈投资期间,寰泰能源带动远景、东方日升、特变电工等中国品牌的光伏、风电、输配电等设备出口达18亿元。另一方面带动中国技术标准“走出去”:寰泰能源在原有中国技术标准的基础上,转化了《GB50797-2012光伏电站设计规范》等近10个技术标准,带动相关工程技术规程、中国技术标准“走出去”。
    在项目建设及运维期,企业大量雇佣当地劳动力,高峰时期创造就业岗位近3000个,为哈国培养了当地一批优秀的新能源电力工程师,帮助哈国全面提升新能源电力相关技术和经验。
    如今,Ybyrai50MW风力发电站运行良好,其在2023年3月的单月等效满发小时数就超过了560小时,而国内同等规模的风电站平均单月等效满发小时数在200小时左右,创造了公司的新纪录。
    在海外闯荡多年,寰泰能源的新能源之旅也曾遇到过不小的挑战。
    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当时位于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市的Kaskelen50MWp光伏电站项目已经启动,疫情给项目带来了多重考验:签证暂停,航班停飞,中方管理人员无法出境,这直接导致设备调试、施工工艺、隐蔽工程、物资管理等无法现场监控。此后,关口一度关闭,项目货物出境面临阻力重重……眼看着工程几近停滞。
    “疫情就像一面放大镜,暴露出更多问题,但同时也使我们变得更强大。”南逸说。为了让在哈项目尽快复工复产,他带领项目团队不畏艰难,争分夺秒,疫情防控和工程建设两手抓。
    中方人员无法赴哈,项目团队就通过电话、视频等方式培训在哈员工,指导其根据现有的规范和标准,协助完成现场技术管理、工程质量验收等工作;安排专人旁站,定时传输视频或照片供专业人员参考;邀请供应商人员介入,编制详细的安装作业指导书,并通过视频协助安装、调试设备,通过施工计划和工作日志把握项目进展。
    最终,在公司中哈团队的共同努力下,Kaskelen50MWp光伏电站项目边防疫边复工,在确保无一人感染的情况下,如期并网发电,成为疫情下当地首个并网的光伏发电项目。
    位于哈国东南部的Abay150MW风电项目,是寰泰能源在2022年疫情反复不断的情况下,公司团队与时间赛跑,保质保量完成全容量并网的优质工程项目,用智慧和汗水彰显出“中国速度”。
    该项目地理位置偏远,受制于冬季极寒气候,每年有效施工期仅6个月。该项目从开工到并网,寰泰团队经历了重重困难,疫情反复、运输艰难、材料难觅、极端气候、地质复杂等诸多挑战都考验着团队的意志和智慧。在并网冲刺阶段,团队狠抓工程细节,开展大量细致排查,发现问题立即整改,最终一次性送电成功,项目实现全容量并网。
    南逸表示,疫情下的Abay项目如约并网运营,不仅展现出寰泰能源的履约能力,也为企业在驻在国及行业中积累了信誉。Abay150MW风电项目并网运营后,每年的发电量将达4.9亿度,为当地减少49万吨的碳排放。
    种种困难都没有牵绊住寰泰能源“踏浪前行”的步伐,相反,这些困难都变成了源源不断的动力,为企业赢得一个又一个来之不易的里程碑。
    “危机是对企业履约能力的考验,也是企业在驻在国、在行业中积累信誉的契机。”南逸很高兴地看到,公司在危机中越挫越勇,并不断焕发出新的活力,而在此后面临俄乌战争蔓延、驻在国政治动乱等带来的不利影响中,寰泰能源依旧能凭借稳健的经营理念和不断培养起来的核心竞争力,在建设“一带一路”中不断壮大自己的业务版图。
    在海外开拓共同繁荣的机遇之路的同时,南逸也深刻牢记,国家利益至上是企业“走出去”的神圣准则。
    为了不断提升公司的管理水平,以实际行动让文明守法、规范经营的企业文化落地,寰泰能源通过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ISO45001职业健康安全体系认证。企业还率先在行业内通过ISO37001反商业贿赂体系认证,着力营造廉洁从业的工作氛围,建立了反贿赂举报平台,企业内部的任何违法违规行为都将受到监督。而这一体系也成为了寰泰能源参与国际竞争的“金名片”。
    2022年11月,寰泰能源凭借度电成本优势和良好的国际市场口碑,又在哈萨克斯坦新能源市场新中标4个风电项目,总规模达250MW。南逸透露,该风电项目招标中,每个项目均有近10家企业参与竞标,除了哈萨克斯坦当地企业,来自中国、俄罗斯、欧洲等地的企业参与同台竞争。最终,63%的项目被寰泰能源收入囊中;不仅如此,寰泰能源的最低中标价刷新了哈萨克斯坦近5年来新能源项目最低中标价,进一步帮助当地降低用电成本。
    2023年5月的中国-中亚峰会上,寰泰能源与乌兹别克斯坦能源部签署500兆瓦风电合作投资协议书,将在乌兴建中亚地区第一座山地风电站项目。
    正如南逸所说,寰泰能源致力于用清洁能源为共建绿色丝绸之路注入活力,为当地民众带来福祉;与此同时,寰泰能源也致力于用民营企业走出去的方式参与打造一个“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中国形象。
谱写绿色赞歌
    千百年来,绵延万里的古丝绸之路见证了“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的盛况,一代又一代“丝路人”用驼队和善意、宝船和友谊,架起了东西方合作的纽带、和平的桥梁,文明在开放中发展,民族在融合中共存。正是植根于这样的历史土壤,顺应历史潮流,10年前,“一带一路”倡议应运而生。
    10年后,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的“一带一路”倡议,应者云集。寰泰能源,便是其中奋楫逐浪的先行者,在企业投资建设新能源项目的同时,注重用点滴努力助力“民心相通”,让“一带一路”行稳致远。
    “真心感谢你们的帮助,我的孩子们都很高兴!”“当时我收到关于会送我房子的消息时,我感到非常幸福!”
    声声感激令人动容,这些发自肺腑的话语来自哈萨克斯坦卡普恰盖市的市民。2020年5月,当拿到寰泰能源赠送的住宅钥匙时,他们的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2019年9月,寰泰能源Kapchagay100MWp光伏项目并网仪式上,董事长南逸当场捐赠2.5亿坚戈(折合人民币450万元)用于当地公益事业。同年12月10日,为了落实此项公益捐助计划,公司积极参与卡普恰盖市政府发起的Teniz Towers小区住宅楼的建设,并买下其中30套住宅赠与当地生活困难者及社会弱势群体。
    当地居民Marat是受赠者之一,2002年因工作受伤成了残疾人,生活状况一直不如意。“我一直生活在比较破旧的老房子里,因为残疾收入不理想,所以一直在政府这边申请条件好一点的公寓,改善居住环境。”他透露,自己等了17年,就在他觉得分房无望时最终等来了寰泰能源的好消息。“如今住进了新房,有了属于自己独立的房间,感到人生又充满了希望。”
    不止是Marat,许多当地居民对寰泰这样的中国企业赞不绝口,因为这些企业不仅为他们送去了绿色便宜的电能,而且实打实地改善了他们的生活居住条件。
    更难能可贵的是,公司在当地建设项目非常关注对环境、对百姓生活的影响。建设风电项目前期,在当地法律没有相关规定的前提下,公司主动开展鸟类评估、噪声、光影闪变等环境评估,确保项目建设尽可能地减少对当地环境的不利影响。
    新冠疫情来袭时,公司还携手哈方合作伙伴共渡难关,危难时刻尽显大爱无疆。疫情最初肆虐中国,寰泰能源哈萨克斯坦公司在境外通过各种渠道购买了一批总价值35万元的医疗防护物资支援中国防疫战;随着海外疫情加剧,寰泰能源又与哈方合作伙伴共同捐赠80万元防疫物资,为哈国疫情防控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得到当地政府的点名感谢。
    哈萨克斯坦有一句谚语“友谊是永不枯竭的财富”。在用真心换真心的情谊往来中,寰泰能源将中哈友谊一路播撒。据统计,在哈8年,寰泰能源先后捐赠了700万元人民币,用于当地的教育改善、扶贫、抗疫等工作,造福当地居民。
    企业是否真正联通当地民心,寰泰能源的哈籍员工最有感触。
    来自哈萨克斯坦的巴拉克·库尔梅图利(Barak Kurmetuly)是寰泰能源(哈萨克斯坦)有限责任公司的一员,入职中资企业三年,他特别认可自己的工作。“我们公司以低碳的方式为当地发电,既能在夜晚照亮人们的家,也能让地球更自由地呼吸,帮助哈萨克减少空气污染、改善环境。”正是因为寰泰在新能源方向上的努力,巴拉克才能骄傲地说,他的家人为他在一家有助于拯救环境、规模大且有前景的公司工作而感到非常自豪。“他们希望我能获得丰富的经验,未来帮助我们的国家变得更好。”与此同时,许多来自中国的工程师和专家与当地工程师交流业务,帮助哈萨克斯坦的本地员工提升了专业水平。巴拉克如此评价:“这里的一切都非常透明,每个人都是自己领域的杰出专家。”
    因与巴拉克有同样的想法而加入的哈籍友人有很多,许许多多的当地人为谱写世界绿色赞歌而共同奋斗着,尹娜·马克西娜(Inna Maxina)就是在了解寰泰能源的起源和历史后,理解了寰泰能源的发展理念,即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只因“很喜欢公司生产清洁能源的想法”,尹娜便选择成为其中一员,担任了寰泰能源(哈萨克斯坦)有限责任公司的人事行政负责人,她说:“公司为国家作出贡献又创造就业机会,中国同事也乐于提供全面支持。”
    其实,这些外籍员工的“中国故事”只是寰泰能源搭建“民心相通”桥梁的一个缩影,公司70多名外籍员工在尽心履职的过程中,都会愈发加深对中国社会、文化、民俗、发展成就的了解,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以及“民相亲”理念的实际践行者。
    中国民营企业正成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生力军,他们的努力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官方认可。
    就在2023年新年第一天,中国驻阿拉木图总领事蒋薇在哈萨克斯坦媒体上发表署名文章,文章中高度评价了寰泰能源对哈萨克斯坦能源领域的贡献,称赞该企业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中发挥出良好示范作用。同年9月,蒋薇还带队赴公司位于阿拉木图的100MWp光伏电站调研,详细听取电站运营情况,并勉励企业继续为中哈高质量共建“绿色丝路”贡献力量。
    无独有偶,哈萨克斯坦能源部部长Almasadam Satkaliyev在首届中国-中亚峰会期间与南逸举行友好会谈。他高度赞赏寰泰能源在哈投资所取得的成绩,希望企业能进一步扩大在哈投资合作,政府也将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支持。
    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州与寰泰能源有着深度合作经历,州政府能源民生局能源处长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公开表示,在寰泰能源等中国企业的协助下,阿拉木图州在新能源利用领域走在哈萨克斯坦整个国家的前列。“寰泰建设的新能源项目,为州提供了稳定的电力供应,帮助我们缓解供应短缺,为中哈能源合作作出表率。”
    哈萨克斯坦是起点,前路肩负着更多光荣使命。如今,寰泰能源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新能源合作开启了更为深远的新篇章。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中亚国家已与寰泰能源达成深度合作共识,南亚、东南欧、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业务开拓也正在如火如荼进行中。
    除了新能源投资建设,国际绿证交易也正成为寰泰能源拓宽“一带一路”建设及其他国际市场的重要抓手。2023年2月,寰泰能源与某大型国际交易商顺利成交一笔国际绿证业务,将其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运的光伏项目7000兆瓦时上网发电量形成的碳资产出售给对方,可抵消二氧化碳排放约5950吨。
    此外,寰泰能源与世界500强企业等紧密磋商国际绿证业务,其在“一带一路”建设投运的新能源项目可以满足各类国际企业对于国际绿证、碳排放抵消的需求,不仅夯实推进“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也将进一步助力全球能源低碳转型。
    南逸表示,寰泰能源致力于让绿色电力惠及更多国家,用更多见实效、得民心的高质量发展项目,为各国间的能源合作创造更多机遇。
    而在“双碳”时代被赋予更多使命的当下,寰泰也主动出击,为追随国家战略积极投身储能领域,成立寰泰储能,专注于“全钒液流电池储能”的自主研发、生产制造、销售服务等业务。
    “从生产清洁能源到投身储能技术,这是寰泰开拓创新,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的需求,更是立足责任担当,与国家发展需要的同频共振。”南逸称,成立短短2年,公司在电堆开发、系统自动化、低成本高效率膜研发、电解液制备、高纯钒冶炼等创新领域具备了竞争优势,已成为全钒液流电池领域技术领先、为数不多的全产业链头部企业。
    对于未来,南逸也早已在心中绘出蓝图:“将中国先进的钒电池储能技术推广到‘一带一路’国家,让世界能够共享中国科技前沿领域的丰盛成果。”
    “中国人民不仅希望自己过得好,也希望各国人民过得好。”习近平主席的大格局、大胸怀,深深影响着寰泰能源在“一带一路”发展的前进步伐。肩负着中国企业的使命与担当,寰泰能源将继续深耕“一带一路”市场,扩大海外新能源、储能的市场份额,绘制更多“小而美”的工笔画项目,助力全球绿色低碳进程,为谱写“世界大同”新画卷贡献寰泰力量。
    (图)2023年5月19日,南逸受邀参加乌兹别克斯坦总统米尔济约耶夫与中国企业家圆桌会,并作为清洁能源行业唯一民企代表在会上发言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北河沿大街95号
邮编:100006 电话:010-56317399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