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23-10-13 第04版:四版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金融业护航“一带一路”企业“走出去” |
在贷款、融资、跨境支付、外汇管理等方面提供一站式服务 |
作者:
■董潇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2989 |
|
|
|
|
|
|
数笔贷款为企业经营提供“及时雨”,数次结汇为企业提供资金保障,在金融支持“一带一路”建设10年来,银行业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强化绿色信贷理念、完善跨境产品创新体系等多个方面入手,打开了金融与企业纵深发展空间。 这些努力,为共建“一带一路”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和重要支撑。 驾起服务桥梁 助力基础设施建设 塞尔维亚有着欧洲“十字路口”之称,是中国-中东欧“17+1合作机制”下国家以及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在20世纪90年代初,博尔铜矿曾是塞尔维亚的核心工业项目,也是该国唯一的铜矿在产项目。然而,由于经营不善,该国营企业开始走下坡路,博尔铜矿年生产量也从2000年以前的17万多吨下降到4万吨。企业年年亏损、濒临破产,大量员工失业问题让塞尔维亚当地政府颇为棘手,塞尔维亚政府每年都要投入巨额财政补贴,勉强维持企业运转。 在此情况下,2017年塞尔维亚面向全球寻求战略合作伙伴,然而较低品位矿加上巨额财务压力让众多潜在投资者打消了念头。就在一筹莫展之时,中国银行主动担当作为,全力搭桥牵线,促成了中资企业与博尔铜矿合作。 据中国银行该项目相关负责人称,该项目对合作方要求很高,需同时满足项目管理经验丰富、拥有低品位矿开发技术、环保水平领先等多项门槛。中国银行凭借对行业客户的深入了解,最终将潜在合作方聚焦在了紫金矿业这家大型矿业集团身上。在中国银行的并购贷款融资支持下,塞尔维亚博尔铜矿项目在贝尔格莱德举行交割仪式,紫金矿业以3.5亿美元取得该项目63%股权,这是截至当时中国对塞尔维亚投资的最大项目。 据了解,紫金矿业接手该铜矿项目后,短短几个月时间就使铜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该项目当地生产运营总监雷迪萨夫列维奇感慨道:“中国企业仅用3个月时间,就使博尔铜矿各项生产经营指标逐步好转,收购半年内即扭亏为盈,企业利润两年以来呈倍数增长。”项目落地后,武契奇总统到项目现场调研,被如此短时间内的巨大改变所震惊:“中国企业带来令人尊敬的专业团队,挽救了这家濒临破产的企业,让博尔铜矿生产经营快速向好,成为塞尔维亚东部经济发展的驱动力。” 绿色低碳发展,是推动共建清洁美丽世界的重要举措,也是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核心内容。银行业在服务“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也纷纷选择有助于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促进民生福祉的项目,推动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在阿联酋迪拜某新能源电站项目中,工商银行牵头多国金融机构安排银团贷款,以中资银行为主导,促成中国、沙特、阿联酋、西班牙企业在投资、工程等多个领域开展第三方市场合作,成功引领我国电力企业进入国际高端市场。据测算,电站建成后,每年为迪拜超过27万家住户提供清洁电力,减排二氧化碳160万吨、二氧化硫11万吨及氮氧化物5万吨。 工商银行相关负责人称,项目建设运营还将直接创造就业岗位约4000个,间接创造就业岗位逾万个。为促进东道国当地就业和经济社会发展发挥重要作用,有效拓展了资金融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宽度和广度。 增强投融资功能 推动人民币国际化 在满足“走出去”企业持续增长的跨境融资需求方面,商业银行无疑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杜阳称,银行业为“一带一路”项目提供金融服务,包括贷款、融资、跨境支付、外汇管理等,为项目参与国提供资金支持和便利,增加了人民币的使用。通过提供便捷的人民币清算服务,降低贸易结算的成本和风险,有效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在“一带一路”主题债券领域,中国银行是国际上“一带一路”主题债券发行次数最多、规模最大、范围最广、币种最丰富的金融机构,共发行五期、总规模达145亿等值美元的“一带一路”主题债券,募集到的中长期稳定资金,将有效助力“一带一路”建设。 在熊猫债领域,中国银行市场份额持续排名市场首位,协助波兰发行欧洲国家首笔熊猫债,协助匈牙利发行首笔募集资金用于“一带一路”合作的主权熊猫债、首笔绿色主权熊猫债等,创下多项市场“首单”。 建设银行积极响应人民银行关于提升人民币国际化融资功能地位的战略要求,持续营销国际发行人到中国银行间市场通过发行人民币债券进行融资。以跨境融资业务场景为抓手,协助“一带一路”沿线国际发行人拓宽融资渠道,助力发行人提升国际资本市场品牌影响力,截至2023年8月末,累计为波兰、匈牙利、新开发银行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涉及“一带一路”概念的国际主权机构发行熊猫债14期,发行规模合计430亿元人民币。 建行相关负责人称,其募集资金主要用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项目建设和相关资金的借新还旧。 提供跨境金融产品 护航企业“走出去” 跨境贸易是共建“一带一路”的“助推器”,外贸企业走深走实,离不开特色金融服务的有力支撑。 工商银行认真贯彻落实“高标准、可持续、惠民生”要求,充分发挥“一点接入、全球响应”的跨境联动优势,为“走出去”企业做好项目融资和综合金融服务需求支持。截至目前,工商银行已累计支持“一带一路”项目超过400个,连续两年蝉联《环球金融》“最佳一带一路银行”奖项。在国家能源资源安全保障、重要国际产能合作、制造业“走出去”等关键领域,支持中国企业高质量参与国际循环。支持“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民生工程,支持一系列代表性清洁能源项目。境外机构承接政策性开发性金融机构70多个综合代理业务。 今年3月,全国工商联与中信银行联合举办助力民营企业“走出去”系列活动启动会,发布《支持民营企业“走出去”助力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方案提出,双方将贯彻落实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要求,充分发挥中信银行综合化金融服务优势,持续加大对民营企业“走出去”的金融支持,包括但不限于为“走出去”民营实体企业提供跨境金融产品及服务、资金管理服务、线上化外汇交易产品及跨境人民币服务、供应链金融服务等。 “10年来,银行业为共建‘一带一路’搭建桥梁,不断完善金融服务体系,持续优化金融服务供给。杜阳称,从长远看,银行还需要在创新产品方式、风险管理能力及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做出努力与探索。 杜阳表示,银行可以通过金融科技等手段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以满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于融资、支付和投资的需求。例如,探索使用区块链技术提升跨境支付和结算的便利性和高效性,开发适应“一带一路”需求的信贷和债务融资产品等。其次,银行需要加强对于“一带一路”项目风险管理的能力,包括国别风险、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等。银行可以通过建立风险防控机制、加强尽职调查和评估,提高风险管控水平,保护自身和客户的利益。同时,银行可以积极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金融机构进行合作,建立稳定的联络渠道和合作机制。通过合作共享信息、风险管理经验、技术和市场资源,促进金融机构之间的互利共赢,更好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此外,银行需要加强对于“一带一路”业务的人才培养和储备。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跨文化沟通能力和专业知识的人才,可以提升银行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图)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期间,中国银行协办企业家大会对接洽谈活动现场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