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23-10-09 第04版:四版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重庆南川区:民企以“稻”为媒开辟乡村振兴新路径 |
|
作者:
■刘娅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2649 |
|
|
|
|
|
|
近年来,重庆市南川区扎实开展“万企兴万村”行动,引导民企深耕水稻产业,着力破解水稻产业发展面临的品牌不响、营销不畅、效益不高、融合不通等“四大难题”,从种植、加工、销售等全产业链条赋能水稻产业提档升级,做大做强“南川米”,以“稻”为媒开辟乡村振兴新路。 下好产业布局“先手棋” 南川区充分发挥“万企兴万村”行动领导小组作用,根据自然生态条件,明确北部农业园区、中部槽坝区、南部金佛山区3个优质稻产业带优质稻32万亩生产布局,在北部农业园区主推稻米品质达国颁三级以上的中高档优质稻19万亩、中部槽坝区主推普通优质稻品种7万亩、南部金佛山区主推稻米品质达国颁一、二级的高档优质稻6万亩。 同时,南川区建立“万企兴万村”行动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定期联合走访回访机制,及时协调解决民企资金、技术、销售等方面困难问题27个,向民营企业宣讲相关补贴等惠农政策6场次,整合粮油绿色高质高效创建、病虫绿色防控等项目资金,重点向“南川米”示范企业倾斜。建立“统战+金融+商(协)会”助企融资工作机制,发挥“乡村振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作用,量身定制“特色农业产业贷”等金融产品,通过“风险补偿金+担保+银行+商(协)会授信”模式,帮助27家民营企业和170余名种植大户提供资金支持1200余万元。投入财政资金9000余万元,实施政策性水稻保险15.5万亩、建成高标准农田55.6万亩、实施宜机化改造59.5万亩、完成农田高效节水改造7000亩,改善民企发展优质稻条件、降低民企发展优质稻风险。 南川区还注重发挥统一战线联系广泛优势,协调引入西南大学、重庆市农业科学院支持,联合区内民革、民盟、九三学社和知联会“田坎农技”专家,组建“金山同心·兴稻团”,制定发布《南川优质稻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实现良田良制、良种良法、农机农艺的有机融合;建立“兴稻团”包片指导制度,为民企参与水稻产业发展提供全过程服务。做实社会化服务,组织民营企业、农机专业合作社开展集中育苗、机耕、机插、机防、机收等社会化服务,全面提高稻米产业专业化水平和机收率。 打好品质提升“组合拳” 南川区引导民营企业、科技示范户等与重庆市农业科学院合作,在大观镇铁桥村打造现代农业综合试验示范基地,开展优质稻新品种引进筛选试验和品质鉴评,通过品种初选、田间考察、测产、实收、口感鉴评等综合评价,选择丰优香占、渝香203、宜香优2115等10种适宜本地种植的优质、高产、多抗、商品性能好的优质稻品种。推广稻渔综合种养、贡米稳香提质和特种稳糖稻示范等新技术,引导味轩州食品有限公司等民营企业参与建成“重庆市特种稻鸣玉示范基地”,试种成功适合糖尿病人食用的特种优质稻——稳糖米。 南川区引导民企走生态农业之路,强化田间环境治理,严格实施减施农药、减施化肥“两减”计划,积极推广秸秆还田、种植绿肥、有机肥施用、深松深耕等技术,开展绿肥种植示范5000亩,实施水肥一体化、有机肥推广等,示范区土壤有机质增加0.5个百分点。由民营企业牵头,在8块富硒程度高的区域发展“南川米”,粮油类作物整体富硒率89.7%。 南川区注重抓好粮食精深加工延长稻米加工产业链条,以加工龙头企业带动产业提升,通过项目扶持、贷款贴息、技术支持等方式,培育壮大稻米加工等新型经营主体40余家,其中市级规模化企业8家,南川金禾米业、万库粮油等优质稻加工企业设计加工能力达10万吨以上。培育优质稻加工配套产业,发展碎米、米糠、稻壳加工企业20家。加强技改提升,设立技改创新资金,鼓励企业购买新设备、发展新工艺、开发新产品,先后在兴隆、河图等地改造提升精米加工生产线7条,储备粮公司日产精米100吨自动化生产线建成投用。推动产业由粮变食,策划包装实施粮油加工重点项目10个,预计项目总投资8亿元,鼓励、引导企业开发汤圆、米粉、米粑和自动加热米饭等产品,发展以稻米为原料的酒水饮料汤制品加工等。 唱好联农带农“重头戏” 南川区依托资源禀赋,聚焦“富硒、高端、优质”三大特色,集中精力打造“南川米”品牌。组织重庆丰必达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红耘电商等民营企业,开展“南川米”品牌宣传营销活动17场次;组织春红香米业等13家大米加工企业参加中国农交会、西部农交会等展会,依托重庆市文旅“双晒”、中国农民丰收节等平台,专场举办品牌推介会31场次,提升“南川米”的影响力和知名度。线下组织民营企业在大观原点、东街等地开设“南川好礼”专营米店12家,线上在京东南川馆、淘乡村电商、千村集等一批电商龙头企业、225个农村电商服务站点亮相销售“南川米”,累计带动20万农户增收。 同时,坚持“稻米基地就是花园公园”思路,结合南川乡村旅游重点线路,引导民企挖掘农耕文化、农事体验、休闲观光等元素,培育园区农业、体验农业、设施农业、科普农业等业态。建成农耕文化科普教育馆、“盐井网红梯田”等稻旅融合产品13个,重庆市农耕文化科普教育馆暨小油沙金佛山贡米生产线建成投用,形成集农耕文化体验馆、金佛山贡米观光生产线、农耕农事体验基地、酿酒生产体验观光于一体的产业综合体。完善“吃、住、行、游、购、娱”旅游链条,推出田园亲子教育、农耕文化体验等互动项目,每年举办“乡村旅游文化节”“农民丰收节”“金秋丰收集市”等活动,满足游客多层次、多样化农业体验需求,带动培育市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镇、村16个、示范点15个,促进村民就近就业1300余人。 此外,南川区大力发展“订单”农业,组织加工企业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集中订制绿色精品稻米,在区内福寿镇大石坝村等10余个村推广;推出“私人订制”模式,在区内河图镇骑坪村等7个村推广,今年定制绿色优质稻米面积达1200余亩,实现亩均增收600余元。同时,在鸣玉镇中心社区,通过“公司+村集体经济+农户”三方入股共建集体股份经济联合社,形成“433”(40%用于扩大生产、30%用作股东分红、30%用作公益金)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163名“村民股东”获得“分红”18.42万元。积极推广稻渔综合种养,围绕“稻渔、稻虾、稻鳅、稻蛙”等“稻田+”模式,在鸣玉镇、福寿镇、河图镇等9个乡镇建设“鱼稻共生”稻田综合种养产业基地10个,种养结合形成“农田种稻、水体养鱼、鱼粪肥田”的生态循环,实现“一水双用、一田双收”,亩均增收3000元以上。 (图)精品水稻机收现场李在华/摄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