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23-09-27 第07版:七版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海安市推动商会高质量发展驶入快车道 |
|
作者:
■钱旭东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2835 |
|
|
|
|
|
|
江苏省海安是民营经济大市,民营经济贡献了全市超七成GDP、八成税收、九成新增就业岗位。2023年3月6日,首批江苏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示范县(市、区)培育名单公布,海安成功入选。随着海安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以民营企业和民营经济人士为主体的商(协)会组织迅速发展壮大,全市现有工商联所属商(协)会组织47个,所属会员企业5100余家,在助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当前,受国际国内客观环境的叠加影响,民营经济发展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如何应变局、育新机、开新局,在复杂严峻考验中闯出发展新天地,海安市以推动商(协)会高质量发展为抓手,以促进“两个健康”为主题,持续深化改革创新、强化政策支持,着力破解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痛点难点堵点问题,打造公平竞争环境、创造广阔市场空间,筑起民营经济发展的“硬支撑”。 以理念创新为先导,坚持示范引领,努力营造商(协)会高质量发展“软环境”。 今年以来,海安市强势推动商(协)会高质量发展,市委、市政府将更多的目光聚焦到商(协)会这个新战场,用更大力度提升高质量发展的软环境支撑。 6月2日,海安市委书记主持召开全市商(协)会高质量发展座谈会,要求加快商会协会的建设和发展,充分发挥其重要功能,探索一条在思路上创新、在结构上调整、在功能上完善、在服务上加强的新路子,走出了独特的商(协)会高质量发展“海安模式”。 6月21日,海安市委、市政府在全市民营经济发展大会上表彰奖励20家优秀商(协)会,市委对商(协)会提出“扎根行业、服务企业、辅助政府、凝聚合力”16字要求,旗帜鲜明地支持商(协)会高质量发展。 6月26日,海安市委常委会在江苏省率先研究出台《关于促进全市商(协)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围绕“稳增长、建平台、兴实体、优结构、提质效”工作目标,突出“坚持政治领航,党建引领聚合力、强化组织引航,分类施策夯基石、聚力赋能续航,发挥作用显担当、优化环境护航,服务保障提质效、建强队伍远航,自律规范促提能”五个方面重点任务20项政策举措,并对应明确责任单位,进一步增强了商(协)会高质量发展实效。 海安市委、市政府明确指出,迈入现代化新征程的海安,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强大的商(协)会作为坚实后盾,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条件和能力成就商(协)会的高质量发展。 以“四会”建设为根本,坚持软硬兼施,全力打造商(协)会高质量发展“硬实力”。 如何让“软环境”成商(协)会高质量发展“硬支撑”?今年年初,海安市工商联提出以四个四“四会”建设为抓手,用“加减乘除”答好高质量发展工商联“答卷”的工作定位,这是海安市工商联集体智慧的结晶,也是进行“四会”建设的行动纲领。其中四个四指的是强化“四信”教育、用活“四大平台”、借力“四方力量”、建强“四支队伍”,明确了海安工商联工作“干什么”的问题。“加减乘除”指的是不断做好增进信心加法题、助力发展乘法题、破解难题减法题、商会改革除法题,明确了海安市工商联工作“怎么干”的问题。为全市商(协)会工作定了位、提了气、鼓了劲,对推动商(协)会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凝聚思想共识、形成行动自觉。 在工商联的争取下,海安市委、市政府将商(协)会高质量发展工作列入全市新型工业化发展考核体系,由工商联牵头组织考核,评定星级商会,专项奖励年度工作突出的商(协)会。海安市财政先后下拨800万元专项资金,依托各商会聘请国内顶级科研机构为各产业链制订了“十三五”“十四五”发展规划。 近五年,海安市商(协)会的180多家会员企业分别与全国58家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对接活动,累计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近1500项,建成6个省级智能车间,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突破400家,省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达75家,海安先后荣获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科研与产业化基地等多项国家级荣誉。 以会员满意为抓手,坚持服务为先,着力塑造商(协)会高质量发展“外形象”。 满意是最美的注解,服务是最好的营销。从今年上半年以来,海安市连续开展“亲清茶叙会”活动10个场次,每月2个行业,市委书记、市长分别与企业家面对面交流、心贴心沟通、点对点服务,共收集企业诉求108条,协调解决92条,在全社会引发较大反响。 创新打造商会综合服务中心,在融资支持、减税降费、矛盾调解、涉诉办理等方面对会员企业进行精准帮扶。中心立足企业视角,发挥商会优势,搭建交流平台,积极拓宽政企沟通、企业反映诉求渠道,着力打造成为推进民企“两个健康”的实体家园、开展“双招双引”的对外联络窗口、响应企业诉求的“维权服务平台”。为确保商会综合服务中心常态化开展工作,中心成立工作专班+服务专班+观察员专班并组织开展双月“六个一”活动。即:组织一场“亲清茶叙会”、一次赴区镇商会大走访、一期“民企大讲堂”、一次诉求办理集中协调会、一场商会合作交流对接会、一期商会信息专报,为商会和会员企业提供“一站式”集成高效的服务。 2020年,海安在江苏省率先成立首家县级民营经济纠纷调解中心。为了将特色做特,今年以来,海安市从经费保障、人员支持、场地支持、办公条件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提升,联合市人民法院选聘10名经验丰富的兼职调解员和1名专职调解员,基本工资纳入法院统筹,绩效奖励由工商联进行奖补,设立民营经济纠纷调解中心办事处,先后累计调结商事案件325件,解决纠纷标的1.8亿元,调解数量和金额持续保持南通领先。 以长远发展为目标,坚持内外兼修,致力增强商(协)会高质量发展“内动力”。 怎样促进工商联和商会工作始终保持活力?海安市工商联以改革强动力,着力强化工商联和所属商会统战属性和创先动能。2021年,海安统战部、工商联在南通率先从考核体系、体制机制、人员分工等方面着力构建大统战格局,通过“周点评、月竞赛、季述职、年考评”工作推进机制,实现工作大联动、资源大整合。 创新实施“两项制度”即领导干部联系商会和考核激励制度,镇街商会由分工联系市领导和区镇(街道)党委书记双重联系,行业商会由产业链链长和产业培育部门“一把手”双重联系,定期走访调研联系商会和会员企业,开展讲党课、解难题等活动,同时将商会党组织建设和党建指导员、统战联络员配备等纳入大统战考核体系,督促区镇(街道)、行业培育部门重视商会建设,促进商会作用发挥。 开展“头雁领飞”行动和“一会一品”建设,把握典型引路与整体推进相结合的原则,年初拟定“计划书”、列出“路线图”和“施工表”,推行商会工作“月点评、季观摩、半年检查、年度验收”,对标先进找差距、对表创建补短板,海安省级以上“四好”商会数量连续6年领跑南通,70多个商会高质量建设品牌矩阵已蔚然成型。 (作者系江苏省海安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统战部部长)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