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上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23-09-20
2023-09-20 第08版:八版 【字体】大 |默认 |

从小处着手激发乡村振兴新活力

——记黑龙江穆棱市兴源镇党委书记张希明

作者: ■本报记者李洁琼通迅员于莎莎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1489

    眼下,在黑龙江省穆棱市兴源镇,正是大豆集中上市的好时候,微风拂过,豆香四溢,美不胜收。
    兴源镇位于东北亚“金三角”中心,地理位置极其优越,是大豆种植的重要产区之一。
    “种得好,更要卖得好。”兴源镇党委书记张希明说,为实现这个目标,带领农户研判消费市场新需求,创新营销模式,创新性推出“庄主认种”“粮票定制”等服务,通过直播带货等方式推广家乡农产品,拓宽了销售渠道,实实在在提升了“兴源大豆”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张希明从小处着手,广泛开展调研,挨家挨户了解村民意愿,并积极搭建多方平台,请专家、扩路子、谋创新,作好大豆产业的同时,还积极发展北药种植、粮食精深加工、农机制造等产业,积极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径。
    “不怕难的‘硬脊梁’。”说到张希明,大家总是会这样评价他。最初,大豆种植多是各自为战,辛辛苦苦一年下来,收成好,却卖不上价,成了村民致富路上的一道坎。张希明从调研各村种植意愿入手,将种植责任落实到人头,将全程督导生产落到实处。同时,成立大豆生产专家组,确保关键技术入户到田,安排专人全力保障大豆生产用种需求。
    “我们在种植前,就已经有客户了,价格也是稳定的,这对我们农户来说,就是一颗‘定心丸’。”村民王一凡告诉记者。
    而村民满满的安全感得益于镇政府搭建多方平台。
    张希明以民为本、心系民意,几乎全年无休,奔走于银行、企业、合作社之间。“找企业做担保,既可以让村民踏实种豆,再不发愁销路了。找银行,让企业享受政策红利,能健康可持续发展,为企业创造更优营商环境。找合作社,为村民做好思想工作,消除心中困惑。”张希明说到自己做的事,看不到一点辛苦,却是心满意足的成就感。
    创新乡村振兴模式的同时,不能忽视党组织的力量。兴源镇充分发挥“粮台山下党旗飘”党建品牌引领作用,积极探索“党建+”模式,多措并举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打造涵盖“四有四中心”为一体的村级党群服务中心,形成“一村一品”。
    安全生产无小事。通过改善由垂直化管理转化为扁平化管理模式,兴源镇实现对辖区内地块和流域全方位、全覆盖、无缝隙监督,带头24小时驻镇、村24小时值班、公安常态化巡查,现实全镇无烟。
    兴源镇8月份迎来重大汛情,为保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他第一时间按照转移五个体系,聚焦重点部位,用最短时间将96户213人全部安全撤离。
    第一时间走遍30个地质灾害点,组织撤离工作,张希明一干就是一天,连午餐都顾不上吃。为防备重大险情发生,每次台风他都要两三天的通宵,哪里有险情,哪里就有他一线指挥的身影,真正做到了有责尽责负责。
    “书记来到我们临时安置点,最关心的是我们住的习惯不习惯,吃的舒服不舒服。”转移的群众告诉记者,汛情发生以来,张希明深入一线,问的都是老百姓最关切的事,心里暖暖的。
    保民生办实事,做好群众工作。张希明始终倡导全镇党员干部要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真办事,将居住环境改善、司法公正守护等专项行动,纳入首批解决群众身边“天大的小事”范畴,通过防返贫、修路面、改户厕等一件件具体问题的解决,让群众真切感受到实实在在的成效和变化。
    近年来,兴源镇建设了种植景观栈道、风车水车公园、烧烤广场等多个景点,同时配套开发特色民宿,将村内闲置民房统一租赁、统一装修。
    如今的“兴源大豆”种出了“致富经”,乡村振兴活力澎湃。据了解,通过资源合理统筹利用,兴源镇集体经济不断壮大。“我们将继续推进农业增效、农村增美、农民增收,努力把家乡的青山绿水变成‘金山银山’。”张希明说。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北河沿大街95号
邮编:100006 电话:010-56317399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