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23-09-20 第04版:四版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精准扶持助专精特新企业练内功 |
|
作者:
■本报记者孙永剑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1602 |
|
|
|
|
|
|
经过专精特新梯度培育体系,截至目前,我国已累计培育创新型中小企业21.5万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9.8万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2万家。随专精特新企业数量不断增长,如何确保这些企业的研发成果在市场上找到用武之地,顺利实现生产力转化,具备较强变现能力,从而帮助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精准”二字正日益凸显其价值所在。 工信部副部长徐晓兰9月初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用四个“精准”来表述工信部将重点开展的四方面工作:一是加大政策精准保障。二是加强融通精准对接。三是加强创新精准支持。四是加强服务精准供给。 徐晓兰表示:“深入开展数字化赋能、科技成果赋智、质量标准品牌赋值中小企业‘全国行’活动,目前在四川、河北、重庆等地已经启动了首场活动,各地都在陆续开展中,加快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步伐,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推动中小企业向价值链中高端迈进。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开展了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工作,第一批30个试点城市已经对外公示。10月底,工业和信息化部还将与安徽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全国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大会,积极搭建交流对接平台。” “加快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步伐,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推动中小企业向价值链中高端迈进”成为重中之重。业内人士认为,这体现出工信部正努力帮助专精特新企业尽快实现科研成果转化。开展上述活动具有十分必要的现实意义,一方面,搭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帮助专精特新企业实现较高层次上的科技成果转化,从而有效提高转化效率及其自身盈利能力;另一方面,帮助中小企业有的放矢地在产业链上精准寻找科技成果的适用之地,并发挥不可或缺的补位作用。 在业内人士看来,当前提出四个“精准”,具有十分现实的必要性。专精特新企业队伍在不断扩大,但要防止其中的部分企业投入大量资金研发出来的技术成果,却因找不到实现生产力转化的渠道,无用武之地…… 要想避免上述情形出现,就要为企业提供精准到位的扶持——一方面,外部输血要恰到好处地用在刀刃上;另一方面,引导企业充分利用好政策指导、资金输入带来的难得机遇,快速实现生产力转化,让研发成果快速变现。 徐晓兰还表示,2021年出台了《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办实事清单》,两年来,清单内容都落实见效,企业的反响也很好。为进一步加大政策的保障和落地落实力度,正在研究制定《关于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从科技创新、产业链配套、引才育才等方面,再推出一批政策举措,目前,已形成征求意见稿,将在吸纳相关部门的意见后,加快推动出台。 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资委、全国工商联等有关部门,深入实施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携手行动”,一方面,推动各地开展“百场万企”大中小企业融通对接活动,为大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产品配套、市场开拓等方面深入合作搭建平台;另一方面,开展大企业“发榜”中小企业“揭榜”工作,携手推动解决产业的技术难题。 徐晓兰表示,建立贯通国家、省、市、县各级公共服务体系的全国中小企业服务“一张网”,广泛汇聚中小企业的政策和服务等信息,实现与中小企业的精准适配。实施融资促进活动,开展投融资对接活动,加强与金融部门合作,拓宽企业的融资渠道。将以优质企业的培育,特别是以专精特新为着力点,促进广大民营中小微企业高质量发展。 在业内人士看来,以上举措,充分体现出有关部门正从政策引导、合作平台搭建、融资渠道拓宽等方面及时发力,努力为专精特新企业发展营造良好外部环境,为其发展保驾护航。 可以看到,国家对于专精特新企业用心用情的扶持——引导专精特新企业长期深耕细分领域,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提高业务规模在细分领域的占比,最终在产业链供应链的关键节点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为制造业和实体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