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23-09-06 第04版:四版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新技术目不暇接机器人本领了得 |
零距离感知人工智能最前沿 |
|
作者:
■本报记者孙永剑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1860 |
|
|
|
|
|
|
琳琅满目的科技成果,让人目不暇接。中华工商时报记者日前来到位于北京国家会议中心的服贸会“全球服务互惠共享”专题展览现场,零距离触摸、体验文化与科技融合创新涌现出的绚丽成果。 精准医学 呵护生命 记者在北京术锐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展台前看到,这里展出的手术场景令人惊叹科技的力量——操作员双目贴紧手术观察镜,双手进行精密操作。显示屏上出现的场景是,粗壮的机械手“轻松”地将一枚生鸡蛋的壳一片片剥下,而里面的蛋膜一点都没受到损伤。 “这是一套研发人员历经近20年打磨,潜心研发出的腔镜手术机器人核心关键技术。依据此项技术设计出的蛇形单孔腔镜手术机器人,可进行精准的腔肠手术。”该公司项目负责人冯楠向记者介绍,此项技术继2020年成为中国首台通过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查程序的单孔手术机器人之后,于2023年6月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的上市批准,用于泌尿外科腹腔镜手术操作。是国内单孔腔镜领域首款,亦是目前唯一一款获批上市的手术机器人,填补了国内空白。截至2023年6月,术锐机器人已完成妇科注册临床试验。不仅如此,术锐机器人在开展普外科注册临床试验同时,也进行单孔手术机器人在儿科应用探索。 记者随后来到纳通科技集团展台。参观者好奇地观看着由该集团研发生产的纳通智能手术室系统。 以该系统下人体关节置换机器人为例,“医生只需按照术前完成的手术规划,手动辅助操作手术器具,在机械臂引导和控制下,进行半自动手术操作,就能轻松、准确、安全地处理患者的骨表面,并进行关节假体植入手术。”产品经理郝士伟向记者介绍。 所谓术前规划系统,是根据患者的CT医学影像,进行影像分割与建模,生成患者三维骨模型,支持假体的最优虚拟匹配与规划。不仅实时记录假体的尺寸(截骨量)、安装方位等全流程数据,还可量化显示患者的关节状态(关节间隙值、活动范围、下肢力线等)。 在此基础上形成完整的医学影像数据。医生依据以上数据科学地进行术前方案规划,并将此方案输入上述手术室系统,然后开展手术操作。术中骨组织的处理,包括截骨、曲面磨削、打孔等全流程的操作都在直观可视的导航视野下进行,导航界面可视化反馈信息包括三维骨模型与骨面处理工具、骨处理的进度与准确性、关节活动范围与关节间隙等。 据郝士伟介绍,目前该手术室系统已在国内4家大医院进行临床应用,包括301医院、304医院、上海杨浦区中心医院、西安宏瑞医院,完成100多例手术,术后效果优于传统手动手术。近期有望获得NMPA三类注册证,之后就可以在全国开展大范围临床推广。 智能技术 超越时代 如果说,医疗科学的进步,给人类的生命以呵护关怀,那么智能化仿生技术的不断进取,则让人类的潜能得到不断开发和延伸。 记者漫步于展厅内,目光被安放在一处展台上的可爱“狗狗”吸引。这是一只智能化的人造狗,被取名为“溜达中”。它全身由黑色碳金属构成,体重仅为8.9kg,在操作人员操控下,正在展示高速行走、后空翻等高难度动作,并与观众进行语音交互,惹来一阵阵称赞。 趴在“狗狗”身旁的,是一辆面包形状的飞行汽车GOVE,被誉为“汽车从3.0时代进入4.0时代的重要标志”。它深度融合了汽车和航空两大领域的DNA,能够搭载6轴12桨分布式多旋翼,成为“多元站点-地面交通-空中交通”立体出行的起点。 离开空翻“狗狗”和飞行“汽车”,记者来到广西展台前,看到一个半人高的小“怪物”,它由四轮驱动,上部酷似炮塔,顶部安装了可360度旋转的摄像头。 “他不是坦克,而是‘智能果园巡园机器人’,已获得德国红点设计大奖。”工作人员介绍道,在果园、农场的场景里,按照事先设定好的路线,自动进行巡逻,对果树生长情况进行监控,将观察到的情况自动生成数据报告并向管理人员进行反馈。依据这份报告,管理人员不仅能掌握果园内的安保情况,还能准确掌握果树的生长情况,包括虫害情况、颗粒饱和度、果叶的健康状况、果树的结果率等。管理人员在后台就能对果园进行监控和判断,这就减少了人力,提高了监控效率。一旦发现异常,就能有的放矢地进行现场干预。 “精彩纷呈的科技研发成果,不仅凝结了科研人员的心血和智慧,更预示着我们祖国朝着建设创新型国家迈出一个又一个坚实步伐。”参观者们无不带着自豪地赞叹道。 (图1)取名为“溜达中”的机器狗 (图2)智能果园巡园机器人 (图3)单孔腔镜手术机器人本报记者孙永剑/摄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