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23-09-06 第03版:三版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加快建立新能源产业上下游一体化格局 |
|
作者:
■李富永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1465 |
|
|
|
|
|
|
新能源产业上下游相互之间周期错位、不容易形成利益上的同频共振现象,固然是市场自身内部运作的结果。但毕竟这个市场当前还是自发的、多元的、分散的状态,致使市场投入和供给往往出现盲目和无序现象,有时是一哄而上,有时又一哄而散。投入和产出方面的起起落落,不仅对投资者和企业自身造成不良结果,而且对整个行业和产业链来说,都不是理想的节奏。 今年以来,困扰新能源产业领域的原材料高价难题,突然发生了逆转,以往价格高昂几乎处于“躺赢”状态的原材料,在短短半年时间内,发生了大幅度回落,从而使整个产业链利益格局调整,中下游环节重新回到价值链的核心。 以电动汽车领域为例,今年上半年,盈利趋势明显改变,电池龙头宁德时代净利润大增154%,而同期成本优势极为明显的矿商天齐锂业、盐湖股份盈利则分别下降40%左右。 真是应了“风水轮流转”这句老话。仅仅在去年,锂电池主要原料碳酸锂每吨数十万元的价格,不仅让中游的电池厂家吃不消,下游的整车厂家也苦不堪言。所以去年7月召开的世界电池大会,几乎成了中下游厂商的“诉苦”大会。其中广汽集团董事长曾庆洪就提到,动力电池的成本已经占到了整车销售价格的40%-60%,整车厂成了中游电池厂的打工者。但电池厂家宁德时代也表示自己的利润其实被挤压得很厉害,实在是上游原材料价格猛涨的结果。不曾料想这样的格局在不到一年时间就反过来了,且随着供需关系的改变,中下游企业逐渐夺回话语权。 在另外一个新能源重镇光伏发电领域,上游原料价格跌幅更为显著。比如多晶硅从年初的最高每吨24万元大幅下滑到目前最低6万-7万元,已经跌落到了成本线附近。受益于上游硅料价格的大幅下跌以及光伏装机的旺盛需求,中下游光伏电池组件和逆变器等相关企业盈利出现回升。 新能源产业链上游原材料价格普遍下滑现象,无一例外都是上下游供需比例发生失衡所致。所不同的是,汽车电池原材料价格跌落是受补贴政策影响和宏观经济变化、以及终端新能源汽车需求萎靡等多重因素所致。而光伏上游原材料大幅度下滑的原因具体而言是新产能释放过快、多晶硅供给量大幅增加,进而导致多晶硅价格的快速回落。至于下游销售,不仅没有收缩,反而仍然在增长。 新能源产业上下游相互之间周期错位、不容易形成利益上的同频共振现象,固然是市场自身内部运作的结果。但毕竟这个市场当前还是自发的、多元的、分散的状态,致使市场投入和供给往往出现盲目和无序现象,有时是一哄而上,有时又一哄而散。投入和产出方面的起起落落,不仅对投资者和企业自身造成不良结果,而且对整个行业和产业链来说,都不是理想的节奏。市场行情固然有涨有跌,但畸高畸低终究不是良性,所谓的“周期律”并不是客观规律,而是市场无序的结果,所以各个经营主体都不能被“周期律”裹胁而被动浮沉,而是要谋求通过合作拉平周期、削峰填谷,产业经济这部大机器上的各个齿轮实现相互咬合。 改变产业链上下游周期错位局面,既需要及时和到位的政府宏观调控措施,更需要产业内部各经营主体间树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意识,继而建立相应的价格协商和调整机制。当然,如果能够应用市场机制建立产权纽带形成上下游一体化经营格局,那是最有效的途径。 纵向看,上下游一体化应发挥利益纽带作用,而不是代替分工而事事亲力亲为,应在一体化与专业分工、在发挥各自优势之间找到平衡。横向看,上下游各个领域各个行业分别要建立真正的同业组织并发挥协调约束作用,形成代表整个行业的集体意志的协调合作机制,便于上下游之间进行沟通协调。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