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23-08-18 第03版:三版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二手商品交易需要平台“一手”监管 |
|
作者:
■黄齐超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970 |
|
|
|
|
|
|
如今,随着电子商务和共享经济的快速发展,在二手交易平台上买卖闲置物品成为许多人的选择。然而,因网络欺诈、货不对板、真假混卖、虚假交易等现象层出不穷,用户体验和产品质量均难以得到充分保障。 闲置物品如何处理?很多人都选择了在二手交易平台销售,让这些物品在新主人那里发挥余热,物尽其用。二手交易平台促成了买者和卖者的信息对接,让他们顺利完成交易,可谓一举两得。当然,有些二手交易平台也会从中抽取一定比例的佣金用于平台维护,对此,大家也都能理解。 众所周知,网络二手交易平台已经出现了多年,那些知名的二手交易平台,有了成熟的交易体系和良好的信用,得到了公众的广泛认可。但不可否认的是,二手交易也存在一些乱象,比如网络交易欺诈、货不对板、退款困难、真假混卖、虚假交易等等,买家和卖家都有利益受损的案例。如此种种,必然影响二手交易平台的声誉,给二手交易留下差评。 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发布的《2022年度中国二手电商消费投诉数据与典型案例报告》显示,2022年全国二手电商用户投诉问题中,退款问题占比最高,达22.08%;其次为商品质量,占比14.61%;排在第三的是网络欺诈,占比11.04%。由此可见,退款困难、商品质量、网络诈骗是影响二手交易的三个主要因素。另外,在处理这些纠纷时平台软弱无力,无法追损,难以保障用户的权益。 平台不是甩手掌柜,不能在坐享交易抽成或平台流量之后,就对交易中的各种乱象和投诉不管不顾。事实上,对于电商平台的职责,《电子商务法》中有明确规定:电子商务平台经营者应当采取技术措施和其他必要措施保证其网络安全、稳定运行,防范网络违法犯罪活动,有效应对网络安全事件,保障电子商务交易安全。 诚然,二手交易平台很难在海量的交易中,保证对每一笔具体交易进行完备的监管和风险防范。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平台可以逃避监管责任,任何电商都应管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从技术层面和对消费者负责的角度,查缺补漏,夯实监管之责,保障买卖双方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进行交易。 并非所有二手商品交易产生的纠纷,都与平台有直接关系。可是,这并不表示平台可以对监管瑕疵视而不见。总而言之,二手交易平台不单单是买卖双方的桥梁,还应作为双方的保障。二手交易平台更需要有“一手”监管的诚意和力度。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