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23-08-15 第05版:五版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辽宁沈阳:来胜村里寻稻香 |
|
|
|
|
|
|
夏秋时节的八月,辽宁省沈阳市南部苏家屯区八一街道来胜村的千亩稻谷田里,轻风送来阵阵稻香。稻田旁一位长得精瘦、说话诙谐幽默的干练老头,正在和村民们拉着家常。 老头58岁,名叫宋庆良,2007年当选来胜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外人眼里,宋庆良是远近闻名的致富带头人,但人们也许想不到,上任之初的他曾遭到村民们的普遍质疑。 老宋上任伊始的信任危机,源自对几十年传统的“背叛”。20世纪50年代,来胜村水稻风光一时。但到了80年代,规模小、没品牌的来胜水稻种进了死胡同。村民于广文清楚记着2007年刚嫁来时的苦日子,“一亩地,费劲巴力忙活一年才剩300块钱。”“得先让大家富起来,扣大棚种瓜果蔬菜产出高、效益高,能让农业种植走出传统,乡亲们不用再靠天吃饭,还能多赚钱。”抱着这种想法,宋庆良带领村委会一班人多地取经,带回了“设施农业”四个字。 哪想到,村民的抵触超出预想。一时间,各种质疑冲向老宋。面对这些质疑,宋庆良选择用行动来回答。没钱,宋庆良就一趟趟跑信用社申请贷款;懒得干,宋庆良就一家家动员,找爱干的先带头;作物卖不出去,宋庆良主动联系销售企业。第一笔钱揣到口袋里时,村民们紧锁的眉头舒展开了。 如今的来胜村也从村集体负债100多万元的贫困村,变成村集体存款超过500万元的富裕村。3000亩大棚年产值3500万元;4000亩高标准水稻年产520万斤;150亩采摘园每年吸引游客过万人。曾感叹“没盼头”的于广文打理着2个温棚和2个冷棚,“油麦菜、油菜十几天一茬,一棚能卖三四万元,一年能赚十几万元。” 来胜村水好、土好,乡亲们有浓厚的水稻情结。带领村民富起来的宋庆良感悟到,农民的看家本领不能忘,在增收致富的同时,自己的“饭碗”也要端牢。2013年他出其不意地杀了一记“回马枪”:种高标准优质水稻。这一次,村民们选择无条件支持宋庆良。 要种好水稻,来胜人有三个“法宝”:藏粮于技、规模经营、电商销售。2013年,苏家屯区为来胜村派驻村工作队时,结合产业实际选择了辽宁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驻点科技特派员李跃东一头扎进稻田,选择适宜技术、普及农技知识。10年间,李跃东共为来胜村培养科技带头人35人,技术骨干力量420人。 稻香引来金凤凰,来胜村引进了深圳的一家米业公司搞起规模经营。为让村里的农产品卖得更好,来胜村驻村第一书记关俊龙带头接通电商产业链,让稻米、棚菜及其深加工产品俏销全国。农户、生鲜公司、批发市场的产业组合,让农产品从田间地头送至北京、河北等地的餐桌。 (于也童刘艺淳)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