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23-08-11 第03版:三版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出台“陪诊师”行业规范势在必行 |
|
作者:
■余明辉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1392 |
|
|
|
|
|
|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数据,我国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超过1.9亿。老人对生活照料、医疗护理等需求旺盛,但养老服务基础薄弱,子女工作忙碌,照护服务等供需矛盾较为突出。此外,根据民政部官网显示,2022年中国有9700万独居人口,“一个人生活”是许多年轻人的常态,然而根据医院的相关规定,在大部分有创检查和手术之前,都必须有患者和家属共同签字。 在此背景下,“花钱找人陪我看病”已经成了不少人的刚需,陪诊师这个职业在各大城市悄然“兴起”。他们小到为患者取号、陪同候诊、与医生沟通、交钱拿药,大到跨城市问诊……职业陪诊师几乎可以包揽病人看病的一切准备工作。 所谓陪诊师,就是陪同帮助他人就医的人,具体服务有帮人挂号、代取药品取报告、陪伴看病。陪诊师是一个新兴职业,与医院导诊不同,陪诊师更像是患者的“随行导游”,既要在就诊前做足攻略,还要在就诊后做好各种代理工作,最大限度地节约患者的时间和精力。 有需求就有供给。医院陪诊师的出现,既满足了一些病患的就医就诊等需求,降低了医疗成本,让患者得到温暖,同时也细分了就业新渠道,满足了一部分人的就业需要。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医院医疗秩序,提升了医疗资源效能的发挥,可谓一举多得。 当下,市场需求与市场发展一片蓝海。淘宝平台公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有2.6万人次通过淘宝搜索“陪诊”。据不完全统计,淘宝、京东等电商平台上提供陪诊服务的店铺超过500家,生意好的店铺月销达上千单。美团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底,平台上已涌现千余家提供陪诊服务的专业商户,商户数量较2021年增加了八倍,同期订单量增加近12倍。 然而,与这些红火的场面和职业前景相比,到目前为止,陪诊师这一职业尚未被录入人社部发布的《国家职业分类大典(2022年版)》中。不仅如此,行业内陪诊人员的专业规范、收费标准也未出现统一要求。而在服务模式上,既有个人陪诊,也有机构组织,直接上岗的成本、门槛较低。时下许多人都来做陪诊,他们成单几乎没有任何成本,所以价格也很低,但服务和质量都得不到保障。而就实际来看,专业的陪诊师应具备一定的医疗等专业素养,同时要有一定的医疗资源等。这样,病患有就诊和陪诊等服务需求时,陪诊师才能提供尽可能好的服务。 此外,陪诊也面临一定的潜在风险隐患。如陪诊过程中遇到病患突发意外,发生违约责任或侵权责任时双方责任如何界定等,目前并没有明确的规范。虽然现在已有部分陪诊机构开始采取规避风险的做法,如在开展陪诊时明确说明了“80岁以上老人及临产孕妇还需一名家属陪同”等,但对于个体陪诊师,却并没有相关的明确避险或承担责任的明确约定,一旦产生纠纷将会较为麻烦,陪诊师个人和患者等的权益都难得到及时充分的保障。 未雨绸缪,有备无患。不管是引导行业的健康长远发展,满足病患、从业者的各自需求,还是确保陪诊过程中各方权益得到更好保障,都是时候对“陪诊师”职业、行业进行全面规范了。 一方面,纳入新职业分类。与时俱进审慎细密地调查研究,根据市场需求及时将“陪诊师”等纳入到最新的细分职业种类当中,便于及时有效的管理和引导。另一方面,明确准入门槛。或建立机构或人员的备案登记制度,至少也应鼓励服务人员考取《养老护理(医疗照护)技能水平评价证明》等职业证照,确保这一行业的服务有基本技能素养保障。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