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23-08-11 第03版:三版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让陪拍服务行业“且流行且规范” |
|
作者:
■付彪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1222 |
|
|
|
|
|
|
据报道,陪拍在一些城市尤其是大城市的年轻人中逐渐流行,陪拍的价格多为1小时几十元,一些陪拍师不仅能够陪拍陪玩,帮忙介绍景点、规划拍摄路线,还可以修图、提供妆造等。同时,因拍摄技术不符合要求、“放鸽子”“逃单”等引发的陪拍纠纷也屡见不鲜。 有市场人士认为,“陪拍”实质是陪伴经济在当下的新形式,与“自律监督师”“陪诊师”等职业类似,其背后反映的都是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人们在强调边界感的同时,又认为社交需求难以满足的矛盾。据介绍,之前网上约拍服务已经很火了,陪拍是在此基础上加入了陪伴属性,增添了许多元素。买家花几十元就能找到合适的陪拍伙伴,如果陪拍服务复购率高,买家卖家还可能发展成为“搭子”关系,对买卖双方都是一种共赢。 陪拍可以满足一些消费者的精神需求,但因为是新生事物,也存在一些现实问题。据媒体调查,有的陪拍者为吸引消费者,会对拍摄设备和技术进行虚假、夸大宣传,消费者发现宣传与实际不符,容易产生权益纠纷;有的双方约定比较粗糙,容易发生“放鸽子”“不守时”等问题。更令人担心的是,陪拍多为个人经营,陪拍者和消费者鱼龙混杂,由于是私人线上交易,无论是对消费者还是陪拍者来说,都是未知的状态,暗含风险。 有媒体曾针对青年群体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有超过半数的受访青年体验过陪伴服务。国金证券研究创新中心更是预计在2025年左右,陪伴经济的市场规模将达400亿元到500亿元左右。陪伴经济正作为一种新兴的经济类型快速在国内兴起,而在这样的背景下,陪拍服务只是刚刚进入这一新经济类型的门槛。作为一个小众行业,陪拍服务还需要在发展中不断完善。我们应该秉持包容的态度,采取建设性措施,正确引导行业发展。 对相关部门而言,应正视陪拍服务可能存在的风险,包括欺诈客户、违约、性骚扰、人身安全威胁,甚至可能涉及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等,这些都亟须纳入监管,通过出台指导性文件或者建立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让“陪拍”有统一规范的“出口”,既保护好消费者的权益,也保护好陪拍者的权益。对社交平台而言,应加强对买卖双方身份、职业等信息的审核,要求双方对相关的诚信、安全等义务作出承诺,对相关信息进行备案。 陪拍行业要想走得更远,打造规范化的服务是趋势。业内人士表示,陪拍者与消费者在沟通预约过程中有必要全面详细地约定具体事项,形成更完善的陪拍服务契约,对双方都有更明确有力的约束,从源头预防、化解服务纠纷。在这方面,监管部门、行业协会、社交平台等可考虑设计相关合同示范文本,供双方参考。同时,监管部门应对陪拍中的乱象及时整治,敦促平台及双方共同履行相关责任义务,最大化避免出现纠纷与风险。 至于陪拍中的买卖双方,也应提高警觉,加强风险意识,保护好自身权益。陪拍服务可以为消费者解决一时之需,也可以为陪拍者提供收入来源与“练技术”的机会,但这毕竟还不是一个完善成熟的市场,所以还是那句话:陪拍有风险,交易需谨慎。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