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23-08-01 第03版:三版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旅行社不可限制特殊职业群体 |
|
作者:
■付彪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1085 |
|
|
|
|
|
|
7月18日,针对媒体报道的“云南部分旅行社禁记者律师参团”,有记者致电云南省国际旅行社,其工作人员表示,旅游行业并不能做到100%的规范,肯定会存在部分违规操作,因此形成了一种潜规则,对记者、律师等敏感职业有所忌讳,即使参团者隐瞒自己的职业,如果后续被旅行社的工作人员知晓,也会被劝说离团。 早在2017年,就有媒体曝光部分云南旅行社明确规定不接受记者、律师或导游等职业人员参团,涉事旅行社因此被处罚。其客服人员称,这些旅游团会带游客进一些购物店,因担心此类行为被记者曝光或被律师拿合同说事,所以对这两个职业的游客加以限制。从法律角度看,旅游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均未对旅游者或消费者的群体予以限制。显然,该行为属于违法行为。 旅行社对记者、律师等敏感职业有所忌讳,原因不难推测。出于职业特点,记者和律师熟悉旅游市场规则,懂得相关法规,善于维护自身权益,对旅游市场各种猫腻也熟稔于心,旅行社自然有所担心和顾忌。 事实上,这样的想法非常幼稚。“身正不怕影子斜”的道理人人都懂,即使旅游团有购物的安排,只要合法合规、服务规范,记者或律师参与其中,又何惧之有?况且记者、律师参团本身也是消费者,与其严防死守,不如敞门接待。要知道,在人人都是新闻人的时代,如果存在违规操作行为,游客照样可进行曝光。可见,“禁记者律师参团”是掩耳盗铃之举。 不难看到,近年来众多旅游负面信息,大多是游客通过文字或视频举报的。比如近期的“导游暗讽游客不消费”“导游不让游客车上睡觉”等,都是游客发到网上引发了舆论关注。从本质上讲,“防记者”“防律师”都是为了“捂盖子”,是一种“心虚”的表现。越是拒绝记者、律师参团的旅行社,就越值得游客们提高警惕,同时也折射出部分旅行社对舆论监督在现代社会治理中的作用表现得极其无知。 退一步讲,即使记者、律师在参团过程中提出一些问题,曝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旅行社也应将其视为一种激励与鞭策,化压力为动力,把旅行社工作做得更好。有问题并不可怕,及时改正同样能出正面效应。而现在,“部分旅行社禁记者律师参团”的做法,像是一种“鸵鸟战术”,让人看不到这些旅游企业想解决问题的诚意。不必讳言,其中“肯定会存在部分违规操作”。 随着旅游市场日渐成熟,游客消费理念不断升级,市场监管手段越发完善,违规操作的空间注定越来越小。因此,对于旅游企业包括旅行社来说,与其抱着成见拒绝记者、律师参团,不如在旅游业重新出发的新起点,热情接纳每一位消费者,破除特殊职业群体限制,不断改进服务,这样旅游业才能拥抱更广阔的未来。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