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上一版    下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23-07-25
2023-07-25 第04版:四版 【字体】大 |默认 |

“绿色中国行”进红原做足“生态”文章

探索红色文化与绿色生态融合发展之路

作者: ■本报记者李仁平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1517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两山”路上看变迁,四川省红原县是一个有着特殊意义的观察样本。1960年由周恩来总理亲自命名建县,是我国2800多个县中唯一因红军长征走过而得名的县。2022年,红原县被国家文物局、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列入第一批“红色草原”名单,探索实践促进红色文化与绿色生态融合发展之路。
    近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常纪文时隔4年之后再次走进红原,随“绿色中国行”一行调研考察这4年来的发展变化。红原县牦牛乳业有限责任公司是他4年前的调研点之一,此前以生产牦牛牛奶、奶粉为主要产品。此次看到,这家公司的产业链已经得到大大延伸,创新开发出了各色奶片、奶棒、酸奶、奶酪、文创冰棍、冰激凌等等产品。“一路走来还有更直观的感受是,草场更大更绿了,街道更宽更整洁了,路边的建筑更气派了。”这是红原县这些年积极探索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路径的一个发展缩影。
    红原县委书记杨文松介绍,红原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
    “抓保护,划定生态红线;抓治理,拿出4亿元退耕还林;抓管控,公务员上阵捡垃圾。”杨文松介绍,近几年,他们在“生态为基”的高水平保护下,全力推动畜牧产业绿色工业提质、文旅产业融合、草原碳汇试点等高质量发展,突出生态、生产、生活“三生并重”,牧区、牧业、牧民“三牧兼顾”,一产、二产、三产“三产联动”,不断将生态优势转化为了发展优势。2022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9.76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25亿元。2022年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4447元。
    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原副局长、全国关注森林活动执委会副主任刘东生也是此次由全国绿化委员会、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全国关注森林活动执行委员会、中国绿化基金会主办的“绿色中国行”公益活动的专家调研团成员之一。
    就红原下一步的发展方向,他提出建议,锚定发展“红色经济”,深耕品牌战略,把“红原草原”“全国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试点”等多块牌子用好用足;锚定发展“绿色经济”,加强森林与草原的质量提升;锚定发展“白色经济”,深挖畜牧业的优势;锚定发展“蓝色经济”,发展教育,打造红色文化教育、绿色生态教育基地。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红色经济”“绿色经济”“白色经济”已经在红原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7月21日启动的“绿色中国行——走进红色草原暨全国三亿青少年进森林研学教育活动(红原站)”也向全社会发出倡议:走进红色草原,传承红色基因,回望革命历史,欣赏草原美景,保护草原生态,推动乡村振兴,实现绿色发展。这或许是红原发展“蓝色经济”的一个新启点。
    就红原县所走出的“红色草原,绿色发展”路径,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草原管理司二级巡视员王卓然表示,加强草原资源保护,落实草原生态修复,推进草原合理利用,是我国已经明确的草原发展方向,红原需要用好草原资源,传承红色文化,让更多人亲近草原,进一步推进草原工作,回馈草原人民。
    “培养本土人才,留住产业人才。”常纪文给出许多产业发展方向,比如打造高原地区中小产业交易基地,打造精品民俗村发展全域旅游,发展立体温室农业,发展产业种业建立种子资源库等。
    四川省林业产业联合会会长包建华认为,红原要抓好一、二、三产业互动。第一产业做实,抓住草地上面承载什么,把科研能力做起来;第二产业做强,让奶业、畜牧业、林业这些优势叫得响,把人才培养起来;第三产业做好,把牧区变景区,把红色、科普、非遗等各类特色基地做起来。
    而做好这些工作,正如清华大学生态文明研究中心研究员卢风所言:“需要足够的创新。”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北河沿大街95号
邮编:100006 电话:010-56317399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