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23-07-20 第03版:三版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推进京津冀产业协同 服务国家新发展格局 |
|
作者:
■燕瑛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1659 |
|
|
|
|
|
|
工商联作为联系服务民营经济人士的桥梁纽带,要引导服务民营企业主动融入参与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大局,积极助力区域产业集群建设,为推动京津冀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贡献民营经济智慧力量。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之举。协同发展战略提出9年多来,区域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显著增强,三地产业链与创新链不断融合发展,区域整体协作水平得到持续提升。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考察,并主持召开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总书记在讲话中,系统总结了京津冀协同发展取得的显著成效,深入分析了当前面临的形势,明确了工作总体要求,部署了下一阶段重点任务,具有很强的思想性、针对性、指导性,是新时代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纲领和行动指南。总书记指出:“要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把集成电路、网络安全、生物医药、电力装备、安全应急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作为重中之重,着力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工商联作为联系服务民营经济人士的桥梁纽带,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座谈会精神,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上来,引导服务民营企业主动融入参与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大局,积极助力区域产业集群建设,为推动京津冀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贡献民营经济智慧力量。 2022年,北京、天津、河北经济总量突破10万亿元,是京津冀协同发展前的1.8倍,区域整体发展水平得到显著提升,已建成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一批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国家级创新型产业集群,调研分析后发现:北京作为核心城市的辐射作用仍需增强,区域产业协同发展生态需进一步优化。为此,提四点建议: 一是用好北京创新链优势。充分发挥北京科创大脑和辐射带动作用,共建实验室群落和研究平台,构建京津冀区域科创走廊,打造京津冀创新协同生态网络。引导北京优质高校、研究机构、高科技企业在共建园区设立分支机构、研发基地和转化平台,促进“北京研发”向“津冀制造”转化。加强北京与雄安新区、天津滨海新区、河北石家庄、廊坊等重要节点的合作联动,打造区域创新要素共融共建共享模式。 二是优化区域发展生态。围绕重点节点城市,加强产业园区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提升城市产业承接能力。推进区域人才、教育、医疗协同体系,顺畅区域内人才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扩大专业技术人才资质互认范围,促进区域内人才的合理流动。坚持共建共管共享理念,深化三地对接协同机制,加强工作联动配合,不断推动政策统一、标准统一、管理统一,促进三地营商环境一体化。 三是加强产业链区域协同。完善顶层设计,编制京津冀统筹产业规划和产业地图,明确三地产业定位和区域重点产业链分工,打造区域内分工明确、优势互补、协同联动的产业生态。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医药健康、智能制造等重点领域,推动产业集群建设,打造一批产业深度融合的示范性区域,以点带面引领京津冀产业全面转型升级。发挥市场主体作用,探索由三地协同办、经信等部门指导、工商联发起、龙头企业牵头,成立京津冀企业家联盟,以产业链融合发展和产业集群打造为重点,发挥企业家自组织平台作用,吸引上下游企业聚集,促进资源整合、有效合作、科创协同和产业升级,推动三地重点产业建链补链强链。 四是强化区域优势产业协作。编制京津冀整体产业地图,明确产业链环节、重点企业和上下游核心关联企业以及重点技术分布信息,形成跨区域产业链协同合作的思路、方向和空间路径;建立跨区域产业链对接合作的平台载体、要素投入、政策配套等;梳理京津冀产业转型升级的共性技术、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建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库,采用联合招标、“揭榜挂帅”等方式,调动和联合京津冀乃至国内外的科创资源进行攻关。立足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围绕打好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按照集群化发展方向,强化区域优势产业协作,协力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作者系全国政协常委、全国工商联副主席)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