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23-07-18 第03版:三版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网络虚假认证亟待依法根治 |
|
作者:
■杨玉龙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1050 |
|
|
|
|
|
|
近年来,我国认证市场规模逐年增长。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我国认证机构和检验检测机构数量突破5.4万家,服务产值超过4000亿元。但与此同时,网络虚假认证行为日益猖獗,一些非法机构铤而走险,为企业办理假证、提供虚假资质,甚至非法购买居民个人信息注册电商...... 国家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推行产品、服务、管理体系认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认证认可条例》规定,认证是由认证机构证明产品、服务、管理体系符合相关技术规范、相关技术规范的强制性要求或者标准的合格评定活动。认证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发挥着减少信息不对称、保护消费者利益、增强企业竞争力等作用。 诚如媒体调查显示,在一些准入信息、认证信息规范有欠分明的行业,虚假认证大行其道,已经形成人员数量庞大、分工明确的灰色产业链,危害不容小觑。例如,虚假认证机构利用认证标准的不完善,通过伪造资质证书、利用他人信息作虚假认证等手段,协助生产企业和个人钻空子,对营商环境、安全生产、居民身份信息安全造成隐患。 网络虚假认证亟待依法根治。截至2022年底,我国认证机构和检验检测机构数量突破5.4万家,服务产值超过4000亿元。不难现象,任由行业乱象泛滥,其给经济社会发展势必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对此,认证监管部门的管理要跟上信息化发展的步伐,依法对认证培训机构、认证咨询机构的活动加强监督管理。 同时,应加大对不法行为的打击力度。根据相关规定,认证机构出具虚假的认证结论,或者出具的认证结论严重失实的,撤销批准文件,并予公布;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负有直接责任的认证人员,撤销其执业资格;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造成损害的,认证机构应当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所以,就需要相关部门从严执法。 建立完善相关机制也值得重视起来。专家建议,提供高质量认证渠道和服务,建立认证机构注册制度,健全认证风险监测预警追溯机制等,亟待给予重视。如运用信息化和大数据手段对认证关键环节进行风险监测,探索智慧监管方式,深入推进“互联网+监管”等,这就有助于有效防范风险,并规范市场行为。 此外,从行业自律和履行社会责任方面,认证主体理应恪守底线思维。认证机构应当按照认证基本规范、认证规则从事认证活动;认证机构应当公开认证基本规范、认证规则、收费标准等信息等等。这些均是认证机构应遵循的底线。当然,相关部门有必要加强对涉及认证案件的宣传警示,提起公众对虚假认证的认识,形成社会监督效能。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