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23-06-30 第03版:三版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现代设施农业让增产走上快车道 |
|
作者:
■刘慧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1059 |
|
|
|
|
|
|
农业农村部等部门日前印发的《全国现代设施农业建设规划(2023—2030年)》,是我国首部关于现代设施农业建设的规划文件,这将推动现代设施农业驶入发展快车道,增强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供应能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促进农民增收和农业提质增效。 我国主要粮食品种供给充足,但结构性矛盾突出。在资源和环境双重约束下,构建多元食物供给体系还面临较大压力。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工程装备技术与现代经营管理方式,突破资源、环境和市场的限制,拓宽农业发展时空,缓解粮食生产面临的耕地少、育秧难、晒粮难、储粮难等问题,尽可能规避市场风险。 发展现代设施农业,可节约耕地资源,减缓粮菜争地矛盾。粮食、蔬菜、水果、肉蛋奶是一日三餐的必备食物,缺一不可。我国耕地资源有限,要探索发展设施农业,重构动植物生长环境,引导农民在低丘缓坡地、戈壁、盐碱地和海洋等非耕地上建大棚、养殖场,以新路径拓展现代设施农业新空间,让基本农田回归粮田。 建设工厂化育秧设施,可解决育秧难问题。秧好半年稻,苗壮产量高。水稻要高产,关键是育好秧。工厂化集中模式,可实现大批量育秧,通过采用流水线作业,机械播种、机械催芽,自动化控制温度、湿度和光照,秧苗整齐,标准化秧盘与机械化插秧可实现无缝衔接。因此,要加快建设工厂化育秧设施,补齐商品化育秧短板,满足水稻对高质量健康种苗的需求。 建设粮食减损绿色烘干设施,可帮助农户解决晒粮难问题。当前农村晾晒场地少,难以满足晒粮需求,露天晾晒容易受天气影响,粮食易被鸟吃、鼠咬、污染。要聚焦小麦、水稻、玉米、大豆等主要粮食作物生产需要,加快建设粮食减损绿色烘干设施,补上粮食产地烘干设施装备短板,进一步巩固提升粮食产能。 建设产地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可解决粮食储存难、保鲜难问题,实现“跨周期调节”。农业生产天然具有明显的周期性和季节性,一旦周期之间不能有效衔接或信息不对称带来“超调”,就会引发市场波动。要加强产地仓储冷链物流设施建设,有效提升粮食产地贮藏保鲜和商品化处理能力,实现收益最大化。 设施农业是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各地一定要规划先行,在生态保护优先基础上,因地制宜发展现代设施农业,积极开展粮油作物设施农业试点,组织专家开展优质品种推广、新技术集成组装、瓶颈技术攻关,为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探索新路径、新模式。推动粮食生产从传统粗放式转向现代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提高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供应能力。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