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23-06-27 第03版:三版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防“一价全包”套路不能仅靠消费者 |
|
作者:
■龙敏飞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1023 |
|
|
|
|
|
|
“本来谈好的13万元一价全包装修套餐,结果加来加去,又多花了8万多。”于先生最近刚装修完一套二手房,装修公司反反复复的加价套路让他特别难忍。据了解,不少品牌都在热推一价全包家装套餐,这种形式也很吸引消费者。不过,这看似省心又实惠的“全包”套餐,实则却暗含着不少加价套路。 拆除改造另计费、“小件”不在套餐内、心仪颜色也加价……家庭装修说是“一价全包”,实际情况却可能是“套路满满”,十多万的装修,可能二十多万才能搞下来。这样的事情,绝对不是一个人的遭遇,但凡有过装修经验的人都知道,装修背后的水有多深、坑有多大。甚至于,坊间还有一种说法是:房子是有价的,装修却是无价的。这般说法,足以证明装修的背后的确有很多空子可钻、很多猫腻可玩。 置于这样的现实下,网络上各种建言献策、提示提醒很多。比如,要提前做好功课,要多注意一下过来人总结的“避坑”攻略,对相关情况了然于胸;合同内容要更加细化,让人看得懂,不能让“小件”成为收取“大价钱”的筹码;对设计图要提高警惕,要弄清楚图纸背后的具体内容……相关的“友情提示”,的确可以避免一些“坑”,也的确可以给消费者带来一定的“反抗力”。但问题是,这远远不够。 众所周知,积累经验的最佳做法,肯定是实践。而现实是,对普通的家庭来说,一辈子装修一两次,已经非常不容易了。对多数人来说,自己的装修很有可能就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在这样的现实下,纸上谈兵可以,真到了跟装修公司博弈的时候,难免会顾此失彼。毕竟,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装修避坑的事情上也是如此。你看到过、了解过,不代表你理解了、消化了,再加上那么多“坑”让人防不胜防,让“基本没有经验”的消费者自己来防,要求有点高了。 从这来说,面对家庭装修“一价全包”套路多的现实,还需要发挥“打蛇打七寸”的功力。这就是说,消费者是至关重要的一环,但绝对不是唯一的一环。具体来说,对消费者而言,一旦遭遇装修上的“套路”,一定要积极投诉维权;而对监管部门和司法部门而言,则必须积极发力,对家庭装修搞“一价全包”套路的装修公司进行“重点盯防”,若是有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隐藏条款、套路条款,应及时纠正。此外,监管部门还可以设置装修行业的黑白名单,以形成良性的督促效应。 一言以蔽之,防“一价全包”套路不能仅靠消费者,对监管部门和司法部门而言,也应及时参与进来,只有监管和法律及时跟上,这一乱象才能彻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