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上一版    下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23-06-20
2023-06-20 第05版:五版 【字体】大 |默认 |

山东盐碱地变身“丰收田”

作者: ■新华社记者高天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918

    田成方、路相通、井配套、沟相连……在山东省滨州市无棣县柳堡镇,伴随着机械的阵阵轰鸣,一片片金黄的麦子逐渐收割完成。
    柳堡镇种粮大户白树仁和张鹏两人站在麦地旁的田垄上,盯着循环往返的收割机,一时出了神。“咱们脚下这片土地的含盐量高达8.2‰,属于重盐碱地,之前想在这里种麦子,几乎是痴人说梦。”白树仁对记者说,盐碱化被称为土地的“顽疾”,盐碱地矿物化高、不宜灌溉,极易导致农作物低产、甚至绝产。
    柳堡镇距离渤海湾不足5公里,曾是一片退海之地,每逢秋天,田里就会泛起一层白茫茫的盐末。“小麦出苗,在这里一直是件‘稀罕事’。”张鹏说,“可在今年,这里5000多亩的盐碱地‘长出了新盼头’,预计小麦亩产能到600多斤。”
    从寸草不生到麦浪滚滚,盐碱地上的“逆袭”究竟如何实现?
    “深耕翻土+淡水灌溉,这是盐碱地丰产的‘黄金搭档’。”白树仁解释道,“在这片田里,我们每隔50米会挖一条40米长的沟渠用于排盐,所有深沟的总面积就有2300多亩。”此外,他们正在探索“夏雨春灌”——把夏天的雨水储存起来,通过灌溉系统引流,用于来年的小麦春灌。
    “经过综合治理和改良后的盐碱地,平均单产水平能够达到正常地块的八九成。”白树仁对记者说,此前“年年亏、年年赔”的盐碱地,终于看到了金灿灿的收益。
    在无棣县水湾镇王化如村,种植户王其静的500多亩麦地早已开镰收割,预计今年小麦亩产平均在800多斤。
    “然而,在十几年前,这里还是一片盐碱地,根本没有人种粮食。”王化如村党支部书记王希广回忆。
    “过去,土地梆梆硬。”王希广指向麦地不远处说,“如今,水库就在麦地边,灌渠直通麦地里,盐碱化的‘顽症’可算治好了。”
    从“改地适种”到“改种适地”,近年来,山东持续开展种质资源攻关,盐碱地正脱胎换骨,展露新颜。
    昔日白茫茫的盐碱滩,今朝金灿灿的丰收田,“沉睡”的资源逐渐被唤醒。近年来,山东多措并举,努力让盐碱地变身“丰收田”,目前已改造盐碱耕地580万亩,创建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盐碱地生物资源与评价利用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11个,培育耐盐碱新品种200余种。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北河沿大街95号
邮编:100006 电话:010-56317399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