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上一版    下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23-06-13
2023-06-13 第05版:五版 【字体】大 |默认 |

三个村庄折射吉林农村新变化

作者: ■新华社记者马晓成姜明明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1006

    吉林省是我国的农业大省。近年来,吉林省着力推动乡村振兴,打造美丽乡村。近日,记者走访了吉林省内的三个乡村,发现农村变得干净了,村民变得富裕了,村子变得热闹了。
    在磐石市宝山乡北锅盔村,记者看到的是干净的道路,整洁的院落。可在这之前,村里的环境还是另外一个模样。
    近年来,吉林省坚持“宜水则水、宜旱则旱、以水优先”的原则,持续推动厕所革命。“吉林省已经形成了10余种可推广的技术模式可推广的技术模式。我们优先支持最后一公里入户改造水冲厕所,纳入污水管网集中处理,同时也根据实际情况,对不具备水厕改造条件的农户,推进双坑交替式、单坑深埋式、微生物降解式、微水冲式等免水、微水改造模式。”吉林省农业环境保护与农村能源管理总站站长任启彪说。
    扶余市永平乡九连山村位于松辽平原腹地,是一个传统的农业村。“要说我们村的特色,还得说村里的黏豆包加工产业。”九连山村党支部书记杨景龙自信地说。
    春种工作刚刚结束,九连山村的黏豆包厂就开始了生产,一箱箱又黏又有韧劲的黏豆包被发往全国各地。“总投资700万元,村集体分红占比60%,合作社和入社社员占比40%,年产值达2600万元,直接带动该村80多名村民就业。”杨景龙说。
    “小豆包大商机”只是九连山村众多特色产业中的一项,这个村正通过打响豆包品牌,吸引游客到来。
    在龙井市智新镇明东村,一批游客正走进古色古香的传统建筑,感受边境地区独特的农村风光。
    “过去外出打工的人多,当时村里闲置的老房子有好几处坍塌,环境非常差,对村容村貌也有很大影响。”明东村党支部书记玄昌浩回忆说。
    随着乡村振兴推进,明东村把这些曾经看起来是“劣势”的资源,改造成发展旅游的品牌,着力打造边境区位、自然风光、民族文化等标签,旅游产业慢慢做了起来,各类产业如雨后春笋般冒出,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也发生巨大变化。
    更让人欣喜的是,大家不仅口袋鼓了,“脑袋”也活了,有不少村民拿出闲置农房资源,办起了民宿。
    “以前都是外出打工,现在家乡的旅游产业搞了起来,我也开起了民宿,一年增加收入4万多元。”明东村村民徐光龙说。
    今年“五一”假期,明东村日接待游客达到3000多人次。“现在的明东村越来越好,品牌越来越响亮,我们正谋划着进一步完善村里基础设施,同时增加旅游内容,期待未来的明东村能吸引更多游客。”玄昌浩说。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北河沿大街95号
邮编:100006 电话:010-56317399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