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上一版    下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23-05-29
2023-05-29 第03版:三版 【字体】大 |默认 |

数字技术为演出艺术打开新天地

作者: ■张立军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1206

    北京人艺经典话剧《茶馆》采用8K技术录制,通过网络平台观看直播的观众达5000万人次,掀起线上看话剧热潮;多位歌手视频平台开唱,线上演唱会引发现象级传播……数字技术的创新发展,让舞台艺术的作品呈现、演出场景发生了颠覆式变化。
    5G、云计算、人工智能、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MR(混合现实)……数字技术的日新月异,深刻改变着经济社会发展样貌,文化产品的生产、传播方式也发生着深刻变化。在诸多文化产品中,演出是尤为强调现场感的,这使得传统演出时间、空间受限,剧场观众少,传播范围窄,作品的影响力有限。但5G、MR、VR等数字技术的应用,让演出实现了无限空间、无限观众、全球传播、反复回放,也赋予了“现场”新的内涵和外延,让天南地北的观众在看话剧、听演唱会时,获得更真实的“现场感”体验。
    发展数字化文化消费新场景,势在必行也正当其时。2022年发布的《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指出,大力发展线上线下一体化、在线在场相结合的数字化文化新体验。
    可以说,在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趋势下,数字技术与演出艺术的融合,改造提升了这一传统业态,也在不断催生新的演出形态。不断创新的内容创作、不断提升的视听效果,让演出更高效、便捷地走向观众,在推进文化普惠、提高全民艺术素养的同时,也延展了演出产业链、开辟了营收新渠道。
不过实现数字化与演出的融合“共赢”,也有一系列问题需要直面。比如,数字技术会不会影响艺术审美?舞台艺术创作者如何回应观众的交互体验和评论反馈?如何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解答这些问题,既要解放思想,破除“技术恐惧”的迷思,也要守正创新。
    广开引才门路,会聚复合型人才。有别于传统演出,数字化演出的进入门槛高,从业者需要懂演艺、懂技术,还要懂市场、懂社交网络,这对人才的创新思维、探索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在人才培养上,可双管齐下——文艺院团与科研机构合作,通过联合制作、技术培训、建设创意实验室等方式,让一线艺术创作者了解、学习数字技术,不断提升在创作中应用新技术的能力;高等院校作为人才培养基地,可开设数字化演出相关专业,培养数字技术、舞台艺术的复合型人才。遵循艺术规律,为人才提供宽松自由的环境、包容试错的空间,方能畅游艺术市场的大海。
    数字技术赋能,创新演出内容和形式。在内容创作和生产上,既要创新采用数字技术,不断提升演出的丰富性和观赏性,形成崭新的故事化情境,也要适应创作者和受众边界模糊的趋势,积极回应观众的交互体验、评论反馈,融入内容创作,增强演出的表现力、感染力与影响力。
    注重原创能力,积蓄长久发展力。通过积极发展原创作品,创造独特的演出IP资源,形成品牌力,积累观众群,稳固发展根基。同时,深入挖掘演出品牌的商业潜力,开辟IP衍生品市场,将网络流量转化为商业效益,实现口碑和市场双赢。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北河沿大街95号
邮编:100006 电话:010-56317399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