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23-05-26 第07版:七版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农商行重塑优势加速突围 |
|
作者:
■王宝会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1632 |
|
|
|
|
|
|
近年来,大型商业银行把金融服务的触角伸向县域和农村,加码普惠小微企业贷等业务,以农村商业银行为主体的中小银行受到一定程度“挤压”。面对大行业务下沉,农商行如何重塑优势、突破重围? 普惠小微贷增长迅速 近年来,大型商业银行积极探索普惠金融服务创新,持续完善普惠金融组织架构体系,吹响了扩大普惠金融覆盖面的号角。大型商业银行通过提升便民服务点、自助机具等涉农金融服务,不断推动信贷资源向农村下沉,积极抢占涉农金融“新蓝海”。农商银行面对行业日益加剧的竞争环境,也在原有业务基础上不断转型探索。 作为农商银行主要业务构成,普惠小微贷是普惠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普惠小微贷款增长迅速,总体呈现“量增、面扩、价降”态势。监管部门发布银行业主要监管指标数据显示,2019年四季度末,银行业金融机构用于小微企业的贷款(包括小微型企业贷款、个体工商户贷款和小微企业主贷款)余额36.9万亿元,其中单户授信总额1000万元及以下的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1.7万亿元。到2022年四季度末,银行业金融机构用于小微企业的贷款(包括小微型企业贷款、个体工商户贷款和小微企业主贷款)余额59.7万亿元,其中单户授信总额1000万元及以下的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23.6万亿元。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李广子表示,普惠小微贷款的快速增长反映了我国银行体系加大对普惠群体支持力度,对满足普惠群体金融需求具有重要作用。这种变化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国家出台的支持政策、金融供给的增加、市场竞争的加剧、金融科技的发展等。 大行业务下沉县域 在政策驱动和银行机构积极经营的双重作用下,我国普惠小微贷款市场发生了明显变化。 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年末,大型商业银行普惠小微贷款余额32571亿元,在银行业金融机构合计中占比约27.9%;农村金融机构普惠小微贷款余额43207亿元,在银行业金融机构合计中占比约37%。而到2022年年末,大型商业银行普惠小微贷款余额86027亿元,在银行业金融机构合计中占比约36.5%;而农金机构普惠小微余额70277亿元,在银行业金融机构合计中占比已降至29.8%。 “出现这种变化反映出大行业务下沉已经深刻地改变了普惠金融市场的发展格局。大行在普惠金融领域中发挥的作用更加凸显。”李广子表示。经过这几年的深耕,六大行普惠金融“头雁”效应进一步显现,普惠贷款加速渗透到县域经济,从银行机构看,建设银行、邮储银行不仅走在银行队伍前头,还进行了一系列有益探索和创新。 据悉,建设银行近年来线下打造“裕农通”普惠金融服务点,在全国设立44万个线下服务点,覆盖全国大部分乡镇及行政村,同时,线上打造“裕农通”服务平台,依托手机APP、智慧大屏等电子渠道,为农民提供智慧村务、电子商务、便民事务和基础金融服务。 坚守支农支小定位 在近日举行的中农金30人·第二届农商银行百人会深圳会议上,原中国银监会党委书记、主席尚福林表示,当前农商银行高质量发展主要面临内外部两个方面的挑战:从外部环境看,大行下沉加剧了县域金融市场竞争;从内部经营看,中小银行同质化竞争叠加了转型发展压力。 具体来看,一方面大行发挥利率定价优势,吸引优质资源。“大行下沉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以低利率‘掐尖’优质客户,困境的关键在于,大行给出的利率较低,农商行无法承受同样的低利率。”浙江安吉农商银行副行长刘裙表示,农商行不能把“让利”与“让市场”简单对立起来,盲目跟随大行低利率,这样带来的只是短期规模增长,影响效益的平衡。 随着大行金融资源加速向县域、“三农”等领域渗透,农商行在净息差、贷款增速等方面受到一定影响。专家表示,农商行要立足自身特点,选择“错位竞争”,必须主动作为,依托人缘地缘亲缘优势,在战略上要坚守支农支小的核心定位,深耕普惠金融。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