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23-05-16 第04版:四版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共话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之道 |
专家学者对当前“先立后破”的能源转型路径提出具体建议 |
作者:
■本报记者蒋元锐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2462 |
|
|
|
|
|
|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行动。 “双碳”目标提出两年多来,目前,能源转型处于什么情况?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新型电力系统怎么立?传统的煤电如何有序退出?面对诸多目标,如何实现统筹兼顾,如何实现先立后破,从而达到稳步有序转型的效果? 走出能源体系的独立性和安全性 日前,中国新闻社国是论坛联合能源基金会举办“能源中国——能源转型再出发:先立后破,稳步推进”专题研讨会,邀请专家学者对当前“先立后破”的能源转型路径提出具体的预测和建议。 对于“先立后破”的能源转型路径,中国工程院院士、原副院长,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顾问杜祥琬表示,加强可再生能源资源的利用有利于能源体系的独立性和安全性。 他表示,对能源资源禀赋的认识是影响能源政策和能源战略的很实际问题。准确认识能源资源禀赋是正确认识本国国情的要素,也是影响我们国家能源政策、能源战略的关键点,对确保国家长远的能源安全、引导能源转型具有方向性、战略性的意义。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朱民认为,在“双碳”目标推进过程中,中国会面临巨大的产业结构变化,劳动生产率提高,碳排放下降,GDP会继续增长。“我们估计到2060年中国的GDP会继续翻两番,也就是增长4倍,会从现在的100多万亿元涨到400多万亿元的规模。” “这是一个了不得的增长。”朱民称,“从2020年到2060年,中国有机会以碳中和为主要抓手来再创辉煌,这是一个从能源到生产、消费等各个方面的发展模式变化,可称之为范式变更,这对于中国整个经济社会活动都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做好“立电源、立储能、立电网” 能源基金会首席执行官兼中国区总裁邹骥表示,能源转型做好“先立”,应立电源、立储能、立电网。 谈及中国能源转型的时间框架,邹骥认为,应利用20年左右的时间把非化石能源“立”起来,同时严控化石能源的增量,以期实现能源顺利转型。 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经济技术研究院院长周原冰表示,要在未来40年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需迅速形成能源电力转型的强大合力,而规划建设大范围高效配置的大电网,需要从三个方面入手:科学规划布局跨省跨区输电通道、持续优化区域骨干电网网架、不断完善各级省级电网的主网架。 “目前,大电网正发挥重要的资源配置作用。电网技术和规模跨越式发展,大范围、大容量配置能力不断增强。要实现源网荷储各环节协同发展,不仅需要加快推进技术创新和基础设施建设,还需要政府、行业、相关企业和用户共同努力,加快推动市场机制建设,提升综合协调管理能力。”周原冰预计,未来我国将建成安全可靠、结构清晰、交直流协同发展的特高压骨干网架,同时形成西电东送、北电南供、多能互补、跨国互联的电网总体格局。 可再生资源将成为重要力量 “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既是加快能源的转型,也是社会可再生能源发展的途径。”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党委委员、总规划师张益国介绍,当前超过140个国家都设定各个国家的可再生能源发展的目标,超过100个国家制定风电和光伏、新能源发展的一些支持的政策和有关的策略。 张益国认为,一方面,中国的可再生能源在全产业链上国际竞争优势非常明显;另一方面,当前可再生能源发展面临着土地空间、并网消纳、安全运行、经济性等难题和挑战。 针对这些问题,他建议,适度超前规划建设可再生能源,保障可再生能源合理开发空间,全面提升电力系统韧性和弹性。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副秘书长刘永东表示,新型储能将成为电力系统调节的重要力量,预计2023年电化学储能电站新增装机将爆发式增长。 针对目前资本市场热捧的长周期储能,刘永东表示,现阶段新型储能所起到的作用十分有限。对此,刘永东希望大力加强电力市场的建设,多开发各种形态的交易品种,新型储能商业的模式来发现价值和实现价值。 他建议,要全面统筹配置和运行机制,加快技术创新迭代,加强全流程安全管理,完善全产业链标准设计,包括规划设计、施工及验收、电站并网、运行维护等领域。 中国银保监会政策研究局一级巡视员叶燕斐表示,要积极发展绿色金融,有力促进能源转型。解决煤电保供问题应从需求侧想办法。对于重大工业用电用户,要根据季节和用电需求对其生产能力进行调节。要完善规划和激励,加快提升建筑效能。 电煤消费预计2030年后进入下降拐点 我国能源种类有诸多种,但真正起主导作用的仍然是以煤炭、石油和天然气为主。发展曾以“离不开煤,即挖煤卖煤”为主,在“双碳”之下,煤炭如何转型? “电力行业是中国最大的煤炭消费和碳排放部门,电力行业减排是能源低碳转型的关键。”能源基金会战略规划主任傅莎表示,“双碳”目标下,中国煤电转型方向清晰,从长期看,非化石能源需要在未来整个能源系统中占据明显比重,煤炭消耗量应争取尽快达峰并进入下降通道。但从现实层面看,煤电仍起着重要作用。 傅莎表示,电煤消费预计在2030年后进入下降拐点,该时期内新增电力需求将尽量由可再生能源电力满足;之后可再生能源电力将大幅替代煤炭,预计到2060年煤炭消费量下降到约3亿吨。同时,随着电气化需求上升,未来电力需求将呈大幅上升态势。从2020年到2023年的年均3.8%的增速,后续接近2%的增速,到2060年电力需求可能会达到19.3万亿千瓦。 针对电煤消费下降和电力需求攀升,煤电行业转型面临挑战,傅莎提出三大举措:一是短期内要严控新增的煤电,通过机组合理的延寿等方法实现增量控制,以此降低转型风险。二是要设计煤电转型的顶层规划,通过细化标准来构建相应的市场机制,推动有序转型的进程。三是煤电企业自身也要积极寻求转型,通过与可再生能源的协同发展,通过与可再生能源协同发展、供热降耗改造以及发展减排技术等来提升竞争力,更大程度地降低转型的风险。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