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23-04-20 第03版:三版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扫码强制关注”不能沦为侵权套路 |
|
作者:
■杨玉龙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616 |
|
|
|
|
|
|
大部分城市的餐厅和商家都普遍推广了扫二维码自助点餐功能。尽管有的推出了商家台点餐或菜单点餐与扫码点餐相结合的方式,但如果消费者不主动要求,店员会引导顾客扫描桌上的二维码使用小程序或者微信手机号一键绑定授权登录点单。 消费者本身并不排斥扫码点餐,但扫码后的一系列操作却令人反感。例如,扫码点餐后不仅要先关注商家公众号,还要进行绑定个人信息、获取地理位置等操作。 给消费者提供发票是经营者的法定责任和义务,但有的商家表示关注公众号才能开发票,这显然不合理也不合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明确规定,经营者应当为消费者提供发票等相关消费凭证。通过格式条款设置扫码条件,限制消费者的权利,就是霸王条款,是对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侵害。 面对上述,消费者当增强防范。应该重视保护个人信息,更要勇于依法维权。同时应加大对不法行为的打击力度。相关监管部门可建立联合执法监督机制,通过约谈、查处、曝光、警示等方式,切实强化“扫码监督”,对涉嫌侵害消费者权益的商家,更应及时出手,为消费者权益提供有力保障。 早在2021年2月22日,《互联网用户公众账号信息服务管理规定》就提出声明,要求公众账号信息服务平台应当规范公众账号推荐订阅关注机制,未经互联网用户同意,不得以任何方式强制或者变相强制订阅关注其他用户公众账号。但从现实来看,强制扫码现象还一定程度存在。故此,综合发力推动营造健康安全的消费环境,亟待引起高度重视。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