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23-04-19 第05版:五版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双寒”产业之花在兴安岭绽放 |
2022年因地制宜提出发展寒地生物和寒地测试产业规划,总投资达280亿元 |
作者:
■本报记者刘洁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3301 |
|
|
|
|
|
|
4月,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依然处于低温天气。巍巍兴安深处,依托“严寒”而存在的两类企业——寒地生物生产企业和寒地试车企业却是一片繁忙景象。 近年来,大兴安岭地区利用得天独厚气候条件和区位优势,发展寒地生物和寒地试车“双寒”产业,让“冷资源”变成“热产业”,加快推进林区经济转型发展。 这让人们意外有了新的认识:除冰雪旅游,黑龙江还在推动多种形式冰雪产业。 大兴安岭地区,通过持续推动寒地测试和寒地生物“双寒”产业发展,让巍峨兴安岭的绿水青山、冰天雪地变成“金山银山”。 布局谋划“双寒”产业 作为国家生态功能区,大兴安岭森林覆盖率达84.89%。冬季冰雪期长达7个月,夏季山清水秀、空气清新,空气质量超过国家一级标准,负氧离子含量比世卫组织标准高38倍,全境土壤无重金属工业废水污染。 特殊的地理位置、绿色的生态条件为发展“双寒”产业提供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据介绍,从2021年起,大兴安岭地委、行署把寒地生物产业和寒地测试产业作为主打产业,确立以“1+3+13”为中心的寒地生物产业体系和“一核一心多场”寒地测试空间布局。成立了寒地产业工作专班,设置工作推进组,分别从规划编制、项目推进、政策保障和招商引资等方面,与相关部门和科研院所沟通、咨询,积极争取相关政策和技术支持。 据大兴安岭地区工商联主席郭春宣介绍,立足寒地,地委、行署的“双寒”产业的规划也在不断调整和修正中。但核心依旧是:“让昔日‘冷资源’变成更多‘热产业’,加快推进林区经济高质量发展。” 据介绍,仅2022年,大兴安岭地区就因地制宜提出发展寒地生物、寒地测试产业的不同规划,当年确定重点推进项目124个,总投资达280亿元,年度计划投资超40亿元。 如今,一批蓝莓加工厂、北药种植园、寒地试车基地正在兴起,当地发展模式从“一木独大”向以森林生态旅游、森林食品、药材加工等为主导的绿色生态产业体系转变。 生物北药落地生根 2022年6月,塔河县万亩中药材良种繁育基地暨关防风药用植物种植和采集质量管理规范标准化种源种植基地,在依西肯乡瓦干村落地。该基地规划种植关防风面积1万亩,建成后将成为国内最北寒地龙药国家级科研基地、东北亚最道地寒地中药材种源基地、全国关防风最大仿野生种植基地。 2022年,在呼玛县,黑龙江岭山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举行利用资源优势开展的兴安杜鹃生态产业化项目,也被看作大兴安岭在寒地生物产业推进上取得了实质性进展的又一标志。 兴安杜鹃是集观赏和药用价值于一体的珍贵经济树种,可作为精品花卉、园艺、精油提取、制药原料等不同用途。该项目总投资1500万元,项目建成后,预计第一年可产200万株兴安杜鹃苗,可创产值3000万元。 2022年,大兴安岭地区加格达奇区白桦乡加南村种植了赤芍、金莲花、防风等30多个品种的中药材,5000多亩药田成为当地热门景点。这是当地品类齐全、面积首屈一指寒的地中药材种植基地,集良种繁育、旅游观光、科研游学为一体。 大兴安岭泽康琳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结合白桦乡加南村的乡村振兴产业发展规划,把自身发展战略与乡村振兴战略相结合,在合作社精心经营下,小小的加南村变成了大大的“北药花海”,村民也尝到了“游花海”带来的致富甜头。 合作社法定代表人李伟表示,一株赤芍幼苗成本约3元,五年后差不多可以卖到15元左右,一亩地一年栽4000株以上,5年后收益将近5万元左右。项目可直接安排就业人数120人,带动周边农民用工2万余人次,人均月收入5000余元。通过该项目,村民不仅可以获得土地流转和劳务输出两份收益,同时,观光旅游还带动了村民的农副产品的销售,受益人达60户200人,村民人均年增收2万元。 目前,加南村流转的村民土地已全部种植中药材,泽康琳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也与山东步长药业、北京华邈药业签订框架协议。同时,又与国药集团签订省内唯一的赤芍种子种苗基地协议,基地也在建设中。 利用丰富的寒地中草药资源大力开发寒地生物产业,成为大兴安岭“双寒”产业的又一翼。 据介绍,目前,大兴安岭全力推出芍药、苍术、五味子、金莲花等寒地北药,以扩规模、提质量、打品牌为目标,打造“科研院所+龙头企业+种植基地+职工农户”和“生物技术育种+规模化种植养殖+精深加工”的寒地生物全产业链条。2022年底,全地区寒地北药种植面积新增10万亩。 北药的规模种植为寒地生物产业项目发展奠定了基础。据大兴安岭地区绿色产业发展局有关负责人介绍,2022年,工作专班已筛选出各县(市、区)(局)谋划的寒地生物产业项目64个,计划总投资68.5亿元。 寒地试车加速发展 漂移的车影,疾驶的车轮,卷起一阵雪雾……从2021年10月到次年4月,来自全国各地的试车人员像“候鸟”一样如期返回大兴安岭,一幕幕“速度与激情”在这里上演,寒地测试产业正如火如荼发展。 作为大兴安岭重点招商引资项目,漠河红河谷寒地试车基地项目总投资1.07亿元,拥有10%坡道、15%坡道、20%坡道、ABS对开路面跑道、棋盘路、冰雪圆环跑道、越野道、障碍路面等40多种试验道路的设计建设能力以及零部件委托试验、整车委托试验、专项委托试验等业务。2022年接待汽车测试企业66家,带动全市相关行业收入1000多万元。 新车型上市前必须通过各种极端环境的考验,极寒便是其中之一。处于中国最北端的漠河市一年中被冰雪覆盖的天数可达180至190天。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加上日益完善的配套服务,使漠河成为国内外众多汽车厂家寒带试车的首选之地。近年来,在漠河试车的车企逐年增多,这座小城也越来越热闹了。试车机构的增多,带动了停车场地、试车员、维修、物流托运、配载等相关行业的发展,一条试车产业链已在漠河形成。截至目前,漠河寒地汽车测试车企共20家,330余辆汽车、501名工作人员参与所有环节的工作。 去年冬天至今,大兴安岭地区共接待测试企业34家,测试人员1034人次,测试车辆511台。其中,在漠河进行汽车寒地测试的企业20余家,试验车辆300余台,试验人员414余人,带动当地第三产业发展产值约350万元,真正实现用“冷资源”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热动能”。 严寒检测产业不断延伸 大兴安岭冬季漫长寒冷,年最低气温逼近-50℃,除了汽车,还是各类产品开展冬季测试的理想目的地。 未来,大兴安岭提出的寒地测试发展思路是:打造塔河县成为军民共建试点,将漠河市打造成汽车寒地测试基地,将加格达奇区建设成寒地测试中心。 据介绍,漠河市正依托独有的极寒气候资源、初具规模的寒地试车产业基础,大力筹建以面向社会大众为主的国家机动车测试场,以试车经济带动第三产业全面发展。 此外,大兴安岭地区还提出,要充分利用漠河极寒天气持续时间长这一气候资源条件,建设建筑材料、电子产品、高端装备等设施设备综合性寒地测试园区,形成国家寒地测试产业基地的核心区域,全力筹建国家级机动车检验检测认证中心,开展机动车及相关产品的检验检测业务,完善产品低温可靠性试验标准体系,支持各县(市、区)立足区域比较优势,延伸拓展寒地测试关联服务,促进寒地检验检测产业与地方经济建设融合发展。 目前,大兴安岭正在全力引进中车集团、中汽中心、中检认证集团等“国字号”寒地测试大企业,其中,漠河市极寒测试产业园、国家电网变压器及低温产品实验室、塔河县寒地测试场、民营绣峰产品测试基地一二期、中科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所寒地冻土测试等7项重点寒地测试产业项目正在全力推进。 据大兴安岭统计部门数据显示:一季度大兴安岭监测的参与GDP增速核算的基础指标共有31项,其中21项指标实现正增长,合力拉动GDP实现28.3亿元,全区一季度GDP同比增长7.1%,位居全省第4位。 (图1)塔河县野生灵芝采集 (图2)漠河红河谷寒地试车场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