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23-04-11 第06版:六版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农田“三变”助力农民增收 |
|
|
|
|
|
|
河北省近年来通过土地流转、高标准农田建设、建设山区水利工程等方式,让小田变大田、差田变良田、闲田变忙田,为粮食生产降本增效提供坚实基础,促进粮食产量不断提升。 “我家每亩小麦种植成本比别的农户低80元左右,但多产20多公斤。”河北省馆陶县樊堡村种粮大户许延岭说。许延岭在村里流转了1000多亩土地,主要种植小麦、玉米等大田作物,他拿出账本告诉记者,规模化种植可以将之前的地垄和田间小路全部变为耕地,每10亩地可多种40行小麦,同时集中购买种子、农药、化肥等有一定优惠,使用无人机打药效率更高、效果更好,综合一算,确实降本增效。 规模化种植效果显现,许延岭今年开始对灌溉技术进行改革,在农田中铺设了浅埋滴灌节水管道,浇地从此告别大水漫灌,节水又省力。 记者从河北省农业农村厅获悉,河北农田规模经营比重逐年提升,小田变大田后,田块成方,沟渠成网,更便于机械化耕作、社会化服务、现代化管理。 “我们村大部分是沙土地,往年种小麦,浇水比别的地方要多两次,但收成每亩地却要低100公斤左右。”邢台市南和区东三召乡南头村种粮大户代文革说。2022年,南和区对南头村等地4700亩农田进行了高标准农田建设,通过推进农田土壤改良、安装灌溉管网、建设机耕道路、改造农田电网等措施,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含量,方便了灌溉。 一些“废弃”地块通过合理运用成了“聚宝盆”。保定市易县酸枣家园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在白马乡种植了3000亩酸枣树,近期不少村民忙着为酸枣树剪枝。“以前这里是荒沙滩,根本长不出东西。”公司负责人白雷说,“2022年,基地的酸枣树平均亩产600多公斤,年综合收入超过1万元,今年效益会更好。” 地处太行山东麓的武安市大同镇罗义北庄村,三面环山,全村1800多亩耕地分布在丘陵上,多为小块梯田,之前只能种植一季玉米,玉米亩产不足400公斤,远低于当地亩产平均值,缺水成为制约当地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罗义北庄村党支部书记连学瑞说,为改变这种情况,2022年,当地在农业部门帮助下,通过建扬水点、铺管道、架设变压器等,“翻山越岭”从2公里外把河水引到山上,进入蓄水池,再自流到各个地块。“以前这个时候刚开始准备种地,现在已经在给小麦追肥浇水,开展病虫害防治。”罗义北庄村村民孟香山说,他流转的15亩耕地2022年粮食亩均增产150多公斤,效益增加500多元,2022年10月,他第一次种植了冬小麦,冬季农田再也不“闲置”了。 武安市农业农村局农业生产和农田建设科科长贺新华说,农田水利设施修建让这里的农田从种一季变成种两季,提升了粮食单产,有力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范世辉赵鸿宇)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