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上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23-04-07
2023-04-07 第08版:八版 【字体】大 |默认 |
丰富应用场景 强化供需衔接

北斗应用为行业赋能

作者: ■田豆豆李霞吴君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1776

    春耕时节,荆楚大地,一台台装有北斗终端的农机在沃野上驰骋。“有了北斗导航卫星的帮助,今年春耕更轻松了。”湖北省荆门市钟祥市官庄湖农场田湖分场杨榜队农机手张明宝说,有了安装北斗终端的农机,他一个人就可以播种、开沟几百亩地。
    不仅仅是农机服务。从江汉平原到武陵山脉,从森林巡护到铁路勘察,在湖北,北斗的应用场景越来越广。
    近日,在钟祥市春季农机化大培训现场,播种机正自动规划路线。“这台播种机安装北斗终端后,可以自行作业,我们省心又省力。”张明宝看着眼前这台智能化播种机,连连感叹。
    和张明宝一样兴奋的,还有荆门市掇刀区康瑞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社员马洲。在播种机的驾驶室里,马洲指着显示屏上播种机的行进路线介绍:“此时,掇刀区农机北斗信息中心的监控大屏就显示着农机作业的情况,技术人员可以实时监控、调度这些装有北斗终端的农机。”
    一旁,武汉依迅北斗时空技术公司副总经理陈志涛拿着笔记本,不时记录着农机手反馈的问题。他和团队通过北斗科技应用为智慧农业提供多套整体解决方案,“我们对装有北斗终端系统的农机不断进行调试。用户增多以后,更要加快产品研发和迭代。”
    “以前农忙时,很多农民不会用农机,熟练的农机手也不好找。现在农机装上北斗导航终端,田块大小、作业路线,点击屏幕就能轻松获得,解决了农忙时的不少问题。”马洲说。
    2016年起,荆门市率先在湖北省开展北斗现代农业示范项目试点,在掇刀区建成全省首家股份制“北斗+农机”信息调度中心,并探索建立以农机合作社为主体,农机部门、移动公司、金融机构等部门参与的“1+N”北斗应用模式。目前,荆门市的北斗应用已覆盖农机耕整地、机械化播种、无人机植保、机械收获、秸秆收集处理、粮食烘干等农机作业的六大环节。荆门还建有3家农机北斗信息中心,涵盖农机合作社571家,安装北斗监测终端5910台,累计服务面积达1409.8万亩。
    费亮是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勘察院数智化所总工程师,为了完成此次任务,他和团队携带了12台北斗地基接收机与4台星基接收机,希望用这些北斗应用终端为铁路建设提供高精度的位置服务。
    经过几个小时的车程,费亮和团队抵达了沿江高铁规划施工现场。一行人勘察了许久,最后决定将北斗星地一体化基准站建在附近村民房顶。钻孔、固定、浇筑、安装、通电……随着绿灯闪起,北斗星地一体化基准站成功运行。
    王敏是神农架国家公园官门山管护中心巡护员,除了雨雪天气,他每月至少要在野外巡护10天。为了让巡护员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到巡护全覆盖,神农架国家公园要求巡护员的任意两次野外巡护线路不能完全重叠。“如果仅仅靠经验去巡护,我有可能走重复的路。”王敏说,现在“北斗巡护终端”能帮助自己准确定位。
    “虽然现在看不清方向,但不管走到哪里,我的位置都会被即时发送到几十公里外的信息化指挥中心。”王敏拿起一个手机大小的“北斗巡护终端”介绍。
    除了能准确定位,“北斗巡护终端”还可以向指挥中心发送图文资料。“我们不仅可以随时随地用‘北斗巡护终端’传输测量到的植物数据,还可以用它拍摄动植物照片,第一时间传回指挥中心。”说着说着,王敏停在一棵银杏树前,他一手拿着“北斗巡护终端”,另一只手轻点终端屏幕,拍好照片后,又将刚观测到的数据一一录入:“树高约18米,胸径60厘米,萌芽期……”很快,王敏完成了对古树的巡护工作。
    在神农架,像官门山这样的片区共有33个,而像王敏这样的巡护人员有160余名,分布在18支巡护队。“我们为所有的巡护员每人配发了一台‘北斗巡护终端’,不仅让巡护工作更高效,当遇到森林火灾、病虫害、地质灾害等突发情况时,我们也能快速掌握,并及时处理。”神农架林区信息中心相关负责人李强说。
    湖北省政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秦顺全介绍,湖北是北斗产业的重要产业应用聚集地之一,“在湖北,北斗产业相关企业已达730余家,每年培养数千名相关领域专业人才。”
    北斗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应用场景的深度挖掘与拓展,湖北省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越来越丰富的应用场景,正在荆楚大地上变成现实,未来,将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强化需求侧与供给侧的有效衔接,扩大北斗在重点行业重点区域的规模化应用,带动湖北北斗产业链上下游联动发展。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北河沿大街95号
邮编:100006 电话:010-56317399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