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上一版    下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23-02-24
2023-02-24 第03版:三版 【字体】大 |默认 |

用改革和法治畅通快递“最后一公里”

作者: ■余明辉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1381

    1月6日12:50从云南凤庆发出,1月7日19:20离开昆明,1月9日1:26到达东莞分拨付中心……最后一条动态的更新时间为1月29日18:26,显示“目前快递运力正在有序恢复中,您的包裹可能会延迟配送”。这是前不久广东东莞居民胡茗遇到的快递拖延送达问题。他把自己的遭遇发到网上,立刻引起不少网友共鸣。大家纷纷吐槽:“快递怎么越来越慢了”“网购商品为何迟迟收不到”“快递员拒绝上门送达”“我家‘门口’是签收人,结果快递丢了”等。
    代签收、投递慢、损坏、丢失……近些年来,随着快递业和电商的高速发展,这些常见的快递末端“最后一公里”乱象,可谓是一直跟随行业左右,成为顽瘴痼疾。为此有关方面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到目前为止,尤其是在一些重要的节点,快递“最后一公里”的相关问题仍然十分突出,甚至还有愈演愈烈之势,屡屡引发关注与争议。
    当然,对具体的消费者来说,关注此问题是为了自身的权益得到高质量保障;对社会大众而言,却是希望行业能够更高质量发展,在这个人人都离不开快递的时代,不至于终将有一天也遭遇快递“最后一公里”乱象的侵扰和烦忧。问题是,如何才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呢?
    治病究根对症下药,无疑是关键。稍稍研究不难发现,快递“最后一公里”问题产生的病根很多,但最重要的问题无外乎两个方面,一是快递公司内部经营制度存在不足,二是相关法律法执行不到位导致。
    先说第一方面。我国《快递暂行条例》等明确规定,快递“最后一公里”的送达,必须以消费者和快递公司最初达成的协议方式送达,或最后送达时经消费者同意的方式放置,但之所以屡屡出现不按约定方式送达,很大程度上与一些快递公司监管力度不足有关。
    比如就现有的经营方式来看,采取直营的快递公司监管力相对强些,按规定要求送达快递的总体比例就好一些,其它乱象就少一些;但对于一些采取加盟方式经营的快递公司来说,监管力度相对就弱一些,因而不按规定送达比例等就大一些。
    此外,一些快递规定的落实,对快递企业来说,也意味着成本的上升。对此,有关快递企业显然并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比如在快递是否放快递柜的问题上,如果事先个个都征求客户意见,会明显增加快递员的各种支出,但对此快递企业却没有及时予以足额补贴,也没有通过其他方式弥补,也掣肘了快递员严格落实相关规定的积极性。这显然都与一个企业的经营方式等改革和完善不够及时到位,有着莫大干系。
    再说第二个方面,相关快递法规落地监督执行力问题。这既包括快递企业对快递员有关政策的落实,也包括执法部门对落实不力快递企业等的监督与处罚。我国《快递暂行条例》落地生效已经多年了,我们看到的是诸如快递员、快递网点等诸多快递政策落实不到位乱象,但执法部门对此严格的执法检查和严肃处理的却并不多见,这无疑凸显的就是执法不到位、执法力度不够等问题。
    快递“最后一公里”乱象,需改革和法治来畅通。对快递企业来说,目前已经进入到以服务质量求生存的深水区,必须与时俱进通过改革完善自身的经营管理水品,既确保消费者的利益,又增强自身的业务粘性和市场竞争能力;对监管部门来说,如此大的快递市场,偶尔出现问题不可怕,怕的是相关问题长久存在却得不到有效执法化解,必须切实看到严肃监管对快递行业健康发展的作用,并通过积极执法促进。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北河沿大街95号
邮编:100006 电话:010-56317399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