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23-02-23 第05版:五版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促进乡村振兴助力共同富裕 |
江西新余走出“党建+商会”乡村善治之路 |
|
|
|
|
|
|
近年来,江西省新余市在全市27个乡镇全部成立商会和商会党组织基础上,积极组织、引导各乡镇商会党组织充分发挥好商会平台作用,整合会员资源,不断创新参与乡村社会治理方式,多方引导商会企业家全力支援家乡建设,受到广大群众欢迎,促进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初步走出一条“党建+商会”乡村善治助力共同富裕之路。 发展富民产业。在“万企兴万村”行动中,新余市委统战部、市工商联引导252家企业结对217个村,依托1062个新型经营主体,建立帮扶项目327个,培育29个产业项目作为示范基地。“蘑菇大王”、下村商会常务副会长付小华,投资8000余万元建成江西省规模最大的现代化食用菌生产加工和科普教育基地,与432户贫困户签订合作发展协议,每户年均增收3000余元。“青蛙王子”廖员眼、李志明等带动山南、步桥村民发展黑斑蛙养殖,建起千亩稻蛙共生基地,成为产业扶贫战线的一支劲旅。 化解乡村矛盾。商会企业家生于斯,长于斯,精通乡情,知晓乡理,做群众工作有的放矢,能够收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功效。观巢商会在“拆三房、建三园”过程中,发动商会会员全程参与调解拆房纠纷,受到村民点赞。人和商会聘请法律顾问参与非煤矿山整治,协助政府依法关闭拆除透辉石厂6家、选矿场2家和所有粘土砖厂,得到会员企业的理解和配合。 致力改善民生。广大民营企业家致富思源、回报桑梓,参与农村“厕所革命”、新农村建设、颐养之家、捐资助学等社会公益事业,投入各项建设资金4.2亿元。罗坊商会弘扬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最美乡村教师蒋国珍的优良传统,建起蒋国珍纪念馆,成立蒋国珍爱心基金会,打造大爱无疆的商会品牌。人和商会6家商会企业为观下村委建老年公寓捐资120万元,商会帮助全乡新建、改造公厕44座。操场商会组织85个会员企业向社会低收入阶层提供就业岗位,解决了6800多人的就业问题。珠珊商会名誉会长付绍明为仙女湖区捐建一所占地50亩、可容纳上千名学生的小学,总投资3000万元;另一名誉会长刘火根投资1亿多元,建设九年义务制珠珊中心学校,创下新余史上最大规模的单笔捐赠纪录。这两位新乡贤,既是共产党员,又是商会骨干,用他们的爱心善举诠释了共产党员的胸襟与担当。在他们的带动下,珠珊商会捐资158万元,资助100余名贫困学员完成了学业,做到了决不让家乡一名贫困学生辍学。 投身乡村建设。在新余市委、市政府实施的“拆三房、建三园”行动中,河下商会会长黄云平、副会长胡军华带头拆除老家危旧农房,带动本村的“拆三房”工作,其所在的江口村、垱头村成为当地第一批申请市里验收合格的村庄;下村商会名誉会长刘俊远主动拆除老家危房,带动商会会员捐助资金80多万元;马洪商会闻风而动,不仅捐款30万元支持拆迁,商会班子成员还亲自带领会员走村串户做村民的思想工作。珠珊商会副会长李荣杰担任石山村党支部书记后,毅然决然放弃公司业务,一心扑在改变家乡面貌上,仅其个人就为全村基础设施建设捐资60多万元。由于商会会员带头拆、动员拆、帮助建,石山村形成了“处处是风景、村村有花园”的乡村新风貌。江西省首个村级商会分宜县杨桥镇潭湘村商会,捐赠200余万元用于中心示范村建设,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推动者。 注重筑巢引凤。在北京创业的商会会员宋智军,回到家乡后创办了新余经济开发区工业园第一家锂电企业。在其自身发展壮大的同时,他又当起“招商大使”,邀请客户到家乡投资发展。园区已吸引锂电企业20多家,形成了完整的锂电产业链。在市委、市政府“渝郎回乡”计划的感召下,一批在外创业的“渝郎”回到家乡发展。北京(北方)新余商会组织清华、北大等国内知名大学和科研院所的博士组成“渝郎回乡博士团”,为家乡引进项目、技术、人才。上海新余商会企业家成立“渝郎回乡金融服务团”回乡发展。目前,新余市已累计引进1000余名渝郎人才返乡创业。(司马岩) (图)新余市水北商会油茶合作扶贫产业项目分红仪式现场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