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23-02-21 第03版:三版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用监督“硬约束”提升营商“软实力” |
|
作者:
■许贵元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1366 |
|
|
|
|
|
|
要树立“一盘棋”的大局意识,主动参与、积极配合、协调联动,形成“齐抓共管共治”的大格局。要坚持依法行政、依法监督、文明执纪执法,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形式优化营商环境。要充分利用大数据平台等先进手段,合理布局“天眼”点位,开展“全天候”24小时监测。要着力聚焦群众身边的“微腐败”问题。不断净化营商环境、确保营商环境持续优化,不断开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境界。 近日,重庆市纪委监委印发《关于专项整治损害营商环境的作风和腐败问题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明确将损害营商环境的4个方面13类事项列入整治清单。实施照单整治、找准病源、对症下药、不走过场、不打空拳、不放空炮,真刀真枪、敢于碰硬,用监督“硬约束”提升营商“软实力”。 这样,才能在全面深化“放管服”改革中,打造一个效率更高、服务更优、政企通畅、风清气正、诚信文明的一流营商环境。重庆市纪委监委主动介入、强化监管、出台方案、正当其时、非常给力,对优化全市营商环境,助推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将起到更好的保驾护航作用。 实践证明,不断改善优化营商环境,就是释放生产力、凝聚正能量,激发市场主体发展活力,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稳住经济“基本盘”,其重大战略意义不言而喻。改革开放的历史告诉我们,国无商不兴,民无商不富。要保持经济持续稳定高质量发展,必须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然而,由于受社会某些不良风气的影响,在一些地方,不尽如人意的营商环境程度不同地阻碍了当地经济发展。重庆市纪委监委坚持问题导向,深入实际开展调研,广泛征求市场主体和社会各界意见建议,把群众反映强烈、时常发生的那些不作为、慢作为、任性用权、靠企吃企、“庸懒散拖”“吃拿卡要”“推诿扯皮”、刁难市场主体等破坏营商环境的突出问题,进行认真梳理分类,及时厘出“四个方面”“十三类事项”,并列入重点“整治清单”,形成实施《方案》。 今年以来,全国各地在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实践过程中,都把优化营商环境、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为重要举措和政治任务,并下大力气进行反复宣传,因地制宜、因时而势,推出了一系列包联企业、助企纾困、释放政策红利的惠企规定,千方百计为企业排忧解难、助力企业开足马力、发展生产、提高效益、以丰补歉,力争把三年疫情严重袭扰带来的经济损失夺回来,尽快恢复企业“元气”。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惠企政策规定措施,必须依靠强有力的“全程监督”才能落到实处。 就重庆市而言,市纪委监委出台的专项整治营商环境的实施方案,切合实际、详细具体,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操作性,便于开展精准监督和有效监督。但优化营商环境并非是纪委监委的“独家行动”。各地各级各部门各单位,要树立“一盘棋”的大局意识,主动参与、积极配合、协调联动,形成“齐抓共管共治”的大格局。要坚持依法行政、依法监督、文明执纪执法,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形式优化营商环境。要充分利用大数据平台等先进手段,合理布局“天眼”点位,开展“全天候”24小时监测。相关部门可派员入企“驻点监督”,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立行立改。要着力聚焦群众身边的“微腐败”问题。一旦发现,视情节轻重,依法依规进行果断处理,不断净化营商环境、确保营商环境持续优化,不断开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境界。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