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23-02-14 第03版:三版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探索设立高质量消费评价标准 |
|
作者:
■李富永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1467 |
|
|
|
|
|
|
消费已经成为保持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动力,但最近出现的一些现象似乎并不都是与愿望完全合拍。这凸显出扩大消费课题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也带来了如何实现高质量消费的思考。 一方面,春节期间全国各地出现了“报复性”消费景象,无论商品销售收入还是旅游收入,无论春运客流量还是电影观众数量,都出现显著的复苏苗头。 但另一方面,居民似乎还有持币待购心理,比如越来越多的购房者提前还贷,比如居民银行存款近一年内迅速增加形成了所谓的“超额存款”,甚至还有全国各地相继降低首套房贷款利率但尚未出现购房热潮,等等。 诸如此类现象似乎与扩大消费不甚“合拍”。那么,消费出现增长势头和居民存款增加,到底哪种是主流哪种是支流?恐怕要具体现象具体分析。但也不能单纯追求商品和服务销售额数量增加,而不论消费是否真实和理性,而不去追求消费的真实和理性。 先看一个现象。近日,有媒体在北京国贸地铁站观察到,早晚高峰期进出的女性们,很少有人穿高跟鞋了。曾经,一双时髦的高跟鞋寄托着无数职场丽人的憧憬。而现在,高跟鞋却被越来越多的女性抛弃,转而换成更舒服、日常的乐福鞋、老爹鞋、运动鞋等款式。 但这一定是坏事吗?只能说以往的旺盛消费是泡沫型的消费,有些许盲目追风的因素。显然穿高跟鞋久了不如平底鞋舒服。但这样的非理性消退后,由此产生的消费额局部下降,也不能说就是消费萎缩。 近一两年出现的“超级储蓄”,乍看似乎与时代发展主线不协调,但其实无需大惊小怪。因为这其中有不再奢侈浪费的因素。不再奢侈浪费的消费,是负责任的消费,是理性的消费,体现了全社会包括年轻人经过新冠疫情冲击后对于金钱、消费的认知更加科学化,是心态向理性与客观的回归。 据报道,最近在某社交平台上,一个名为“穷人版丧心病狂攒钱小组”自创立以来吸引了22万成员加入,有博主经常发布鼓励粉丝坚持存钱的帖子。 这与前些年一进商场就不假思索“花呗”“买呗”的年轻人迥然不同。曾几何时,炫耀式消费、浪费性消费现象一度较为严重。如今,一旦年轻人醒悟,以往由虚高的消费数字膨胀的“繁荣”即便看似不再,也没有什么好忧虑的。不浪费钱不等于一直不花钱,消费原本就是人生的需要,休息不是休止,一旦找到正确的消费方向,就会义无反顾,甚至能让消费兼具投资属性。 所以,理性的消费方式、追求实用与性价比的消费观,追求满足真实需要的理性,不是对促进消费政策导向的偏离,而是在酝酿以更高的标准去响应,是消费升级的另外一种体现。当然,创造条件让居民没有后顾之忧,那又是另外一个课题。 如果树立这样的消费观,就应该相应地建立一套衡量高质量消费的标准,进而将标准体系化、谱系化。比如,如果因食品质量标准提高而增加的消费,此时就不能简单用恩格尔系数降低来衡量。疫情期间餐饮业萎缩,但粮食肉蛋奶果的直接消费不可能明显减少;既要盼望疫情之后餐饮业的复苏,还要看是否有浪费食物现象;住宅和商铺一旦易手就要大拆大改,增加的建材需求一定程度上是资源浪费;噪音危害邻里的因素,也要纳入经济学视野,给予正确的评分;至于投机性购房需求下降,对楼市健康发展更是前提。 再如,国内旅游市场如果强制消费依然横行,欺客坑客套路不断,再高的收入也无法建立起消费信心。出境游与国内游相比,即便消费在国外,也不能因此就另眼相待,毕竟出境游会收获在国内没有的享受和体验,其性质与商品进口一样,甚至还有其他方面的收获。 吹去泡沫,洗尽铅华,还原真实,这才是健康的肌体,昂扬的风貌。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