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上一版    下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23-01-19
2023-01-19 第04版:四版 【字体】大 |默认 |
央行结构性的工具越来越多针对性越来越强

金融对支持稳住经济大盘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 ■本报记者蒋元锐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1621
    
    日前,国家统计局公布2022年经济“成绩单”。2022年国民经济顶住压力再上新台阶,全年国内生产总值1210207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3%。
    “年终大考”之后,中国经济如何再发力?中新社“国是论坛:2023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会”同步举行,多位专家从宏观、金融、外贸等多维度深入解析中国经济运行情况。
    稳住经济基本盘
    对于这份成绩单,中国银行首席研究员宗良表示,在三大需求里,2022年固定资产投资速度达到5.1%,消费表现不太理想,而出口同比增长10.5%。
    宗良认为,这是三大需求呈现“东边不亮西边亮”的增长,这也是下一步发展的基础。
    此外,高新技术和数字经济取得比较快速的增长;外贸方面也超过40万亿元的规模,可以看到对外合作正在发挥良好优势;外资方面,2022年前11个月中国实际使用外资额超过去年全年水平,2022年全年实现新突破,中国对外资保持强大吸引力。
    “中国有望成为引领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经济体。”宗良称,按照IMF的预计,2023年中国经济是极少数增速超过2022年的经济体,消费不仅为中国经济增长提供动力,也为全球有关厂商提供有利的发展条件。
    谈及今年中国经济形势,华泰资产首席经济学家、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王军认为,核心在于增信心和稳预期来改善压力问题。一方面,是当下迫切需要改革。2023年改革的核心是继续调整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以及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落在实处;另一方面,需要更多勇挑重任、勇于创新的企业家,他们将为改善社会心理预期、提振发展带来更多信心。
    外贸二三季度有望回升
    出口是支撑我国去年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不可否认的是目前中国外贸面临压力和挑战错综复杂。中国商务部经贸政策咨询委员会外贸专家白明称,2022年中国外贸走出了“M”形轨迹,2023年有望在二、三季度增速迎来回升。
    在白明看来,去年中国外贸整体虽然保持增长,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隐忧,如去年12月份中国外贸增速只有0.6%,且按美元计12月份进口、出口额同比均下降等。此外,2022年中国外贸增速虽优于其他主要经济体,但却低于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上与中国存在一定替代关系的越南,这折射出中国外贸面临的国际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他表示,2022年中国与《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其他成员国贸易额同比增长7.5%,低于同期中国外贸整体增速。当然这背后有RCEP还没有对全体东盟国家生效的原因,但这也说明RCEP生效是一个“慢功夫”,需要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带动贸易转移。
    谈及2023年中国外贸前景,白明认为,疫情防控政策调整后外贸反弹需要一个过程,预计外贸回升可能在二、三季度。今后应着力夯实外贸产业基础,并对欧美经济复苏态势保持密切关注。
    金融支持力度大
    “金融对支持稳住经济大盘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资本市场研究院联席院长赵锡军说,2022年全年货币供应增速较快,但企业融资需求并不充足。社融总体增速6月份开始回落,回落幅度较大。随着政策性支持措施陆续出台,此后回落跌幅较大。
    值得一提的是,2022年度金融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继续保持了较高的支持力度。无论中长期信贷、基础设施信贷,还是科技企业、中小企业信贷、普惠和绿色贷款,官方的支持力度都明显加大。
    与此同时,中国央行结构性的工具越来越多,针对性越来越强。融资成本在去年一年持续下降。赵锡军预计,2023年消费零售在内的各项指标将总体走向平稳,波动性会比2022年降低很多。2023年扩大内需的切入点是改善社会心理预期和提振发展信心。
    展望2023年,有专家指出,2023年在国内疫情防控优化、政策积极发力的情况下,内需的修复会支撑经济增长,实现增长的难度不大。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北河沿大街95号
邮编:100006 电话:010-56317399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