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23-01-17 第03版:三版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期待中国疫苗企业立足长远深耕研发 |
|
作者:
■李富永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1679 |
|
|
|
|
|
|
面临着国内约10多亿人需要接种和补种异源疫苗的前景,国内却有新冠疫苗研发企业正撤离这个战场。这个市场选择是否明智?即便符合企业发展的选择,但对我国相关医疗研发事业而言是否属于一个损失?是否需要引导企业不改初衷继续努力?这个问题值得研究。 1月10日晚,康泰生物发布公告,称一次性计提了新冠疫苗相关库存商品、原辅料、自制半成品等资产减值准备合计约7.85亿元,以及新冠灭活疫苗III期临床研发支出费用化处理约3.03亿元。这意味该公司将退出新冠疫苗的研发事业。 康泰生物对此解释,主要是由于国内外新冠疫苗接种环境发生变化,公司新冠疫苗销量较去年大幅下滑,同时对新冠疫苗相关库存及新冠灭活疫苗开发支出计提资产减值准备,考虑加计扣除影响,合计减少公司净利润约8.16亿元。 看来,康泰生物告别新冠疫苗的研发事业,完全是从经济角度出发做出的决定。康泰生物是全国17家研发新冠疫苗的企业中唯一一家技术路线“全面开花”型企业。早在2020年9月,康泰生物在一份公告中布局了三条技术路线:其一是新冠灭活疫苗(Vero细胞),当时获得了国家药监局的临床试验批件;其二是ChAdOx1腺病毒载体疫苗,处于技术转移和临床前研究阶段。该疫苗是阿斯利康独家授权公司进行研发、生产及商业化的疫苗产品;其三是重组VSV病毒载体疫苗,处于临床前的研究阶段。如果要将与苏州艾棣维欣合作开发DNA疫苗也算上的话,康泰生物一共布局了四个方面。 外界对这次康泰生物的业务撤离,普遍判断是其只是放弃了灭活疫苗业务,但其他技术路线则方兴未艾。所以大家都想当然以为只是告别其中一项,但从本次公告看,其实是全部放弃。据进一步核实,情况确实如此。比如,针对新冠腺病毒载体疫苗,康泰生物人士称“(相关资产减值)已在2021年年报中一次性计提完毕”;至于重组VSV病毒载体疫苗,1月11日,康泰生物证券部人士也回应称,“没有再继续推进”。 为什么会有这次的业务大调整?康泰生物已经表示,“主要是由于国内外新冠疫苗接种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究竟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据分析是由于新冠病毒不断变异,以原始毒株为基础研制的新冠灭活疫苗,相对于新冠病毒变异株,防控能力在显著下降。 Airfinity的预测数据认为,2022年全球疫苗产量将超过90亿剂,但2023年之后,随着疫苗接种的全民化普及,全球疫苗需求量将会断崖式下降至22亿至44亿剂/年。 但是,不管Airfinity的预测准确与否,我国企业参与新冠疫苗研发,主要立足点首先是国内市场。正是因为依靠国内市场,包括康泰生物在内的国内疫苗研发企业获得了盈利。康泰生物2021年净利润大增86.01%,达到历史最高的12.63亿元;2022年一季度继续盈利,净利润达到2.74亿元,同比增长近10倍。 从前期新冠疫苗产业扩产,到如今出现大幅减值,新冠疫苗产业是否真的无利可图了?对这个问题的判断依据,离不开去年底到今年初国内的感染情况。中外专家已形成共识,由于病毒变异速度极快,前期国内的灭活疫苗,功能退化甚至失效了。 从全球范围看,近期,XBB等新型毒株出现,让我们不得不对即将接种的第四针疫苗重新审视,尤其在疫苗的防感染效力层面。无论钟南山还是张文宏,都指出国内接种的第一批次疫苗保护效果越来越弱,很难阻止新冠病毒的再次感染,需要接种异源疫苗。 还有专家预测,随着新冠病毒不断变异,今后新冠疫苗的接种,或将一年接种一次甚至一年两次。 具体到康泰生物在新冠疫苗领域的撤退,其决策似乎是在第十版防控方案前。相信如果这波感染高峰发生在其决策酝酿之前,可能会有不同的结果。当然,康泰生物一家的撤退,很可能也还有企业自身的原因。但不管怎样,出于对现阶段病毒变异传播的特征认知,接种相关疫苗仍是防疫的重要举措。我们相信中国的相关企业一定能研制出来并满足国内需求。因此,我们期待留下来的企业不要松懈,深耕其中,一定要干到底、干出彩。而离开的企业如果想再回来,全社会也一定欢迎。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