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上一版    下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23-01-05
2023-01-05 第03版:三版 【字体】大 |默认 |

让博物馆业更加“鲜活”

作者: ■刘天放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871

    博物馆文创产品从本质上来看,仍然是一件用于交换与流通的商品。无数对博物馆、传统文化、历史有兴趣的人,组成了博物馆文创产品庞大的消费群体。如今,博物馆的文化需求全面升级,逐步朝虚拟化、年轻化、时尚化发展。
    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博物馆业的收入在2019年已经增长到了337.63亿元,2021年因疫情影响略有下滑,但整体数据仍在326.97亿元,博物馆在免票政策之下收入“不减反增”。“博物热”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们在精神层面有了更高需求,但更归功于博物馆文创产品的开发。
    目前,我国博物馆事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频频“出圈”的博物馆文创,体现了文化元素、市场需求和时尚潮流的结合。以考古盲盒为例,近年来,考古文化备受青睐,海昏侯国遗址、三星堆遗址等考古现场在各种社交平台上吸引着人们的目光。尤其是年轻人,更易接受新事物,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怀探索的热情。
    一般来讲,当代文创理念有三个突出视角:创意视角、科技视角、生活视角。而博物馆文创,已成为博物馆建设中的有机组成部分。从发展趋势上看,设计越发个性化、生活化。文物作为设计元素而不是复制整体,既能体现文物的特质,又与日常生活需要相结合,由此吸引了更多对博物馆、历史文化等有兴趣的人,组成了博物馆文创产品庞大的消费群体。
    显然,科技+文创是博物馆文创发展的一个新的重要途径。区块链、元宇宙等技术,对于博物馆文创已不仅停留在概念上,而是出现在了博物馆文创实例中。当然,积极拥抱新技术的同时,也要坚守初心。科技只是手段,也不能因为“炫技”而忽视了文化内涵的发掘,忽略文化传承的使命和目标,对此应当兼顾。
    无论如何,面对大众文化需求全面升级,博物馆文创当有作为。正所谓“机遇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对于各级博物馆来说,历史和时代已为其准备好了可供开发的丰富的馆藏资源,但机遇往往稍纵即逝,必须抓住。无论产业开发还是服务方式等,都要靠创新驱动,让博物馆通过文创产品的研发更加“鲜活”起来,赋予其更强劲的生命力,以满足大众的文化需求。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北河沿大街95号
邮编:100006 电话:010-56317399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