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上一版    下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22-12-29
2022-12-29 第03版:三版 【字体】大 |默认 |

完善社会民生基础设施要补齐农村短板

作者: ■何翠云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1527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以下简称《纲要》)指出,内需市场一头连着经济发展,一头连着社会民生,是经济发展的主要依托。
    相关分析表示,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国内市场基础更加扎实,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的环境条件深刻变化。与此同时,我国扩大内需仍面临不少掣肘,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民生保障存在短板,制约内需潜力释放的体制机制堵点仍然较多。面对疫情变化及外部环境依然存在的诸多不确定性,《纲要》明确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的远景目标,是面向高质量发展的相机抉择之举。
    《纲要》提出,将持续推进重点领域补短板投资。特别引人注目的一条是“完善社会民生基础设施”,补齐医疗领域建设短板,完善城市传染病救治网络,全面提升县级医院救治能力,持续改善县级医院设施条件,补齐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等基础医疗设备配备,全面改善疾控机构设施设备条件,健全口岸公共卫生防控体系,提高公共卫生防控救治能力;加快补齐教育资源短板,加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条件;增加普惠性养老和医养结合服务设施;完善妇幼健康服务设施,积极规划建设婴幼儿照护和未成年人保护服务机构及设施等等。
    有学者提出当前我国的“新基建”应着眼三大领域,即科技领域新基建、以营商环境改善等为核心的制度新基建、以教育医疗社保等为基础的民生新基建。笔者认为,“完善社会民生基础设施”即不断加强民生新基建。在民生新基建中,教育、医疗、社保是重点,而农村医疗、教育等更是薄弱环节。因此民生新基建应充分重视农村基层医疗教育等薄弱环节。
    在新冠疫情防控“新十条”发布之后,农村医疗面临大考。据有关报道,当前存在着农村防疫相关药品不足、医护人员短缺、医疗设施不充分等多方面问题,亟待社会各界关注。农村医疗建设落后,是一个长期的问题,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投入不足,人才缺乏,相比城市大医院的人才虹吸效应,乡镇医院的发展、乡村医疗人才的培养相对困难较多。
    数据显示,2011年-2020年间,中央财政支持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建设投资2560亿元,其中用于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等乡村基层机构的资金占13.2%。投入不足,必然导致农村医疗机构硬件与软件配备难以跟上。《纲要》提出,“补齐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等基础医疗设备配备,全面改善疾控机构设施设备条件”,我们期待相关政策进一步落实,基层医疗基础硬件设施投入能够得到进一步改善。但也有观点认为,农村医疗人才缺乏是一个难题,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是收入低,因此,提高农村医疗从业人员的待遇也是需要思考的问题。
    事实上,农村还存在着农村初级卫生保健、疾病控制、卫生监督、妇幼保健和健康教育等社会公共卫生需求,这些亦属民生基础设施范畴。在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需加强自我防护的背景下,更应引起重视。笔者认为,除加强农村基层医疗的硬件与软件投入之外,还应呼吁社会对乡村医疗短板的关注,加强以乡村卫生保健、健康教育、医疗引导、中医培训等为主的公益类组织的建设,并充分发挥其作用。
    加强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与健康保障,不仅能让农民就医方便科学,同时也让在乡村投资创业的人们没有后顾之忧。这也是乡村振兴事业中的重要一环。近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特别是要加快防疫、养老、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高乡村基础设施完备度、公共服务便利度、人居环境舒适度,让农民就地过上现代文明生活”“率先在县域内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等。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国家不断完善相关发展战略的当下,在地方真抓实干、贯彻落实下,农业农村发展的相关薄弱环节将得到扶助与改善。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北河沿大街95号
邮编:100006 电话:010-56317399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