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22-12-29 第03版:三版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仿制药产业提高竞争力迫在眉睫 |
|
作者:
■李富永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1839 |
|
|
|
|
|
|
中国的仿制药产业提高竞争力的课题不仅重要,而且迫在眉睫。即使不走出国门,也要做好准备应对国外创新药的冲击,甚至还要接受国外的仿制药业进入中国市场的挑战。无论是开发新药或者提升老药质量,都需要加大科研投入、提高创新力度,任务艰巨不可回避。 尽管地方政府组织陆续大量投放退烧药,但在疫情防控政策进入新阶段后,因病毒感染出现的对退烧药的需求规模之大还是前所未见。大量药物投放进入市场后依然供不应求,线下药店满眼是“售罄”字样,线上药店点开链接也显示“无货”。 果真是国内退烧药产能不能满足真实需求?其实不是。目前的退烧药供不应求局面,很大原因是由居民囤积造成的。尚未感染的人群预期,再加上“阳”后能否产生足够抗体、“复阳”的可能性等因素,都不可避免抬高需求。 从供应端来看,静态的产能应该是能满足需求的,只是猝然来临的感染高峰,在时间上将需求高度集中。事实上,中国的布洛芬原料药需求量,在2021年是1724吨,中国两家头部企业的产能达1.15万吨,1吨布洛芬原料药约可生产333多万粒常见规格的布洛芬制剂;对乙酰氨基酚原料药的产量,中国占全球总量的60%。这两类药是常用药,只要这两类产能供应充足,可以基本满足治疗需求。 12月20日,国家药监局副局长黄果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关于民众十分关注的解热镇痛类常用药物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的生产情况,据2021年企业年度报告数据,布洛芬的有效文号共446个,其中2021年在产104个;对乙酰氨基酚的有效文号共986个,其中2021年在产111个。在有关部门协调支持下,目前,这两个品种的在产制剂企业都在逐步释放产能。 不管实际需求量到底能有多少,反正巨大的治疗和囤积需求,足以让退烧药行业或制造企业瞬间身价倍增。 比如在深交所创业板刚上市一年的亨迪药业,曾在招股书中披露,2020年上半年,布洛芬原料药的毛利率50.51%,布洛芬颗粒的毛利率也达到了35.04%。近一个多月,亨迪药业股价一路走高,累计涨幅超两倍,从2022年11月7日的每股18.76元,暴涨到12月21日收盘49.4元。相同情况的还有新华制药等企业,涨停板接连不断。 令笔者思考的问题是,这一朝挣来的满盆金银,对企业而言意味着什么?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看这些企业在疫情来临前处于什么境况。 在此之前,国内生产发烧药的企业,日子可为“清寒”。一粒0.3克的布洛芬胶囊,在药店只卖几毛钱的价格。在国内,扑热息痛20片零售只卖2元,东北制药生产的对乙酰氨基酚片,售价只有2元一板。与进口的美国辉瑞治疗新冠病毒药Paxlovid每盒2000-3000元的价位相比,几乎是“土坷垃”身价。为什么?因为是仿制药。 仿制药廉价几乎是与生俱来的标签。它一方面承担着国内居民能看得起病、能吃得起药的主力军职责;另一方面,越是不赚钱,越是缺乏资本输血。据统计,2020年医药健康领域超过5亿元的融资中,对仿制药从原料到制剂的投资仅有区区4%。 仿制药与原创药的收益差距巨大:科伦药业和石家庄四药集团,都是中国知名的仿制药企业,但前者是2022年上半年净利润为主营业务收入9.5%,石家庄四药集团净利率为14.7%。反观新冠疫苗研发成功国外创新药企Moderna和BioNTech,2021年净利率都在60%以上。 我国创新药研发能力薄弱,截止到2017年底,4000多家原料药和制剂生产企业中,90%以上都是仿制药企业;近17万个药品批号中,95%以上都是仿制药。存在的差距非一日之寒,扭转局面自然也不是一朝一夕之功。 但在仿制药业领域,仍该有所作为。廉价并不等于一定是薄利,关键规模也要上去,而销售规模又取决于质量和市场认可度。现在居民买药倾向于进口药,这是否是盲目崇拜,恐怕也不能一概而论。要知道,我国的仿制药几乎走不出国门,而同样是仿制药大国的印度,在世界卫生组织药品预认证项目通过的品种,居然超过中国10多倍。说明即便是仿制药,我国还存在改进提高的空间。 中国的仿制药产业提高竞争力的课题不仅重要,而且迫在眉睫。即使不走出国门,也要做好准备应对国外创新药的冲击,甚至还要接受国外的仿制药业进入中国市场的挑战。无论从哪个角度看,无论是开发新药或者提升老药质量,都需要加大科研投入、提高创新力度,任务艰巨不可回避。国内药企的这笔利润,该往哪个方向使用,不言而喻。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