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上一版    下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22-12-20
2022-12-20 第07版:七版 【字体】大 |默认 |
拓就业渠道育新型职业农民

甘肃非遗工坊助力乡村振兴

作者: ■闫姣祁晓亮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703

    “我们的非遗就业工坊除了吸纳普通村民,还为残障人士提供了岗位,让他们在家门口实现就业,有一份收入。”日前,甘肃省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保安腰刀锻制技艺国家级传承人马尕主麻,提及非遗工坊的好处时如是说。
    马尕主麻介绍说,非遗工坊不仅能引导民众“借”锻刀手艺致富,还能扩大非遗传承群体,更好地传承濒临失传的保安腰刀锻造技艺,意义重大。同时,政府还给予传承人相应补助,保证手艺人“无压力”教学,贫困户“轻松”学艺。
    近日,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甘肃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甘肃省乡村振兴局联合印发通知,公布了2022年度甘肃省级非遗工坊认定结果,裕固族服饰、敦煌彩塑制作技艺、雅路人麻鞋等28家非遗工坊榜上有名。至此,甘肃省先后认定两批共119家省级非遗工坊,该省省级及以上非遗工坊数量已达121家。
    近年来,甘肃省各级文化和旅游部门充分依托国家各相关部委、省直各厅(局)陆续出台的利好政策,活化用好该省非遗资源,深入挖掘传统工艺类非遗项目的当代价值,以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为载体,持续推动非遗工坊建设,带动当地人群和农村妇女就地就近就业,通过“非遗+文创+培训+电商+展销+乡村旅游”等多种途径,提高非遗工坊从业人员收入,不断促进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发展。
    今后,甘肃省拟将非遗工坊建设纳入到各地区乡村振兴工作体系,将其作为拓展就业渠道的重要手段,建立健全政府牵头、各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实现非遗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与农耕文化保护相结合,推动非遗工坊在加强非遗保护、促进就业增收、巩固脱贫成果、助力乡村振兴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取得显著成效。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北河沿大街95号
邮编:100006 电话:010-56317399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