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22-12-15 第07版:七版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用互联网科技打开健康保障事业一扇新门 |
|
|
|
|
|
|
“革故鼎新、以爱为基”,年轻的沈鹏用青春和执着书写了璀璨的人生。他在国内率先开启了“大病筹款+人身保险”新模式,让数以百万面临病痛的个人和家庭看到了新的希望。2016年他创办水滴公司,用实践向人们展示了互联网科技如何为健康保障事业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在他的身上凝聚着一股“向善的力量”。 2020年,全国工商联授予水滴公司“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民营企业”;2021年,水滴公司被授予“北京市扶贫协作先进单位”;2021年5月7日,水滴公司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水滴公司步入稳定成长期。 主动调整业务策略,实现高质量发展 2016年创立以来,水滴公司的用户规模、收入规模呈现高速发展状态。2021年下半年以来,水滴公司结合公司内外部环境变化,主动优化业务策略,由追求快速增长转向追求高质量发展。 2021年第四季度,水滴公司成功实现扭亏为盈。2022年前三个季度,水滴公司均实现盈利,营业收入累计21.22亿元,净利润累计4.82亿元。 从收入结构来看,水滴公司主要收入来自于保险相关业务,包括保险经纪收入和技术服务收入。第三季度,水滴公司营业收入7.72亿元,保险相关收入为6.94亿元,占总营业收入的89.9%。 沈鹏表示,当前水滴公司的发展已进入更健康和可持续的增长轨道,业务基础更加牢固,实现了经营效率和质量的共同提升,接下来水滴将保持稳中求进,确保在高质量发展的正确航道上行稳致远。 “以商助善”,探索践行社会责任新路径 沈鹏是一个喜欢探索、喜欢创新的人。在谈到创业初心时,沈鹏表示:“2016年4月,我开始创业做水滴公司。从一开始我的想法就是做一个社会企业,希望用商业的方法来解决一些社会问题,用合理的商业模式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我们在公司刚成立的时候就确定了公司使命‘用互联网科技助推广大人民群众有保可医,保障亿万家庭’,这句话就写在水滴公司第一间办公室的墙上,这是我们的创业初心。” 截至2022年第三季度末,累计约4.2亿用户通过水滴公司旗下的水滴筹平台帮助超过269万名患者,累计捐赠了超过554亿元医疗资金,同时联动多地医保部门、慈善组织等机构共同探索医保防贫新模式,成为医疗保障体系的有益补充。 水滴筹平台的各项运营成本一直由水滴公司全额补贴。今年4月,水滴筹开始收取筹款金额的3%作为服务费(单个筹款项目服务费最高不超过5000元),服务费收入用于支付水滴筹平台的部分运营成本。2022年第三季度,水滴筹服务费收入5900万元,平台运营相关的直接成本为6370万元,仍有一部分需要水滴公司来提供补贴。 沈鹏认为,可能在大家看来,帮助了困难人群就属于做公益。我们坚持补贴水滴筹的运营成本,但在本质上,水滴公司是一家商业企业而非慈善组织,其运营的也是商业业务,而非纯公益项目。用商业的方式来解决社会问题,实现“以商助善”。水滴公司是一个助力者,一个科技平台、一个连接器。 党建引领,科技向善促社会和谐 沈鹏非常重视水滴公司的党建工作。早在2018年5月水滴公司就成立了党组织,目前党员人数总计超过500人。党建工作要想“抓得实”,需要加强组织领导。沈鹏表示:“水滴公司党委书记由公司联合创始人担任,党组织班子成员担任企业中层以上管理职务比例超过50%,有效实现企业高管与党委班子成员‘双向进入、交叉任职’,确保党建抓得实”。 水滴公司党委积极发挥党建引领聚力作用,以公益服务促社会和谐。水滴公司党委牵头开展“点滴汇聚红色‘筹’力量”项目,为新就业群体提供抵御大病风险的保障;发起成立首都互联网慈善联合体,通过联合北京市各类公益慈善组织,共同打造“互联网慈善联合体”,精准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积极参与探索以政府为主导、多方参与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的实践,助力构建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搭建公益平台,围绕扶贫济困、助学助孤、助老助残等开展公益项目,不断完善“党建+公益”新模式。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促进多层次医疗保障有序衔接,完善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制度”。未来,水滴公司将继续秉承创业初心,在发展中集聚新优势,努力提高普惠健康险的性价比和医疗科技创新应用探索,让用户有更全面的保障,享受更好的诊疗。“以爱为基,凝聚向善的力量。这将是我们前进的动力和信仰。”沈鹏坚定地说。(司马岩)
|
|
|
|
|
|
|